"东海探宝"首站发现古沉船城堡等10余处疑点(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考古队员收回投放在海中的声呐

“这是浙东沿海水下文物普查的第一站,主要任务是摸清水下‘家底’,目前我们已发现了10余处水下疑点,其中可能包括古沉船、古城堡、单体文物、现代战舰。”昨日,水下考古队执行队长林国聪以这句话归纳他们第一阶段的考古成果。记者昨日也跟随考古队出海,亲历充满神秘感的水下考古作业。

此次考古意义重大

浙东沿海水下文物普查工作是今年10月29日正式启动的,林国聪所说的第一阶段也就是从那时起到目前他们在舟山灰鳖洋海域的考古作业,因为天气原因 ,目前这个阶段的工作已进入尾声。

其实,从去年开始,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就已联合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对宁波海域的象山港进行了第一次水下探宝,当时发现了近百件出水文物。时隔一年,两者再次联手在舟山海域寻找千百年前的古代文明。宁波市文保所所长褚晓波称,此次水下考古对揭开浙东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文明神秘面纱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海底沉船的发掘、文物的打捞是对陆上文物的重要补充,水下考古对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以及当时中国的造船史、对外贸易史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此次水下考古分为陆上调查和探测探摸两个阶段,今年9月初,陆上调查已经完成。”昨天,林国聪告诉记者,“我们去年花了1个半月时间,在启动前又花了1个月时间,查阅了海事档案和交通志等历史文献资料,对当地渔民、边防官兵以及相关人员进行详细了解,初步摸清了舟山群岛海域内水下文化遗存线索的数量、特点和大致分布状况。”据了解,目前考古划定的三大块区域分别为灰鳖洋海域、中街山列岛海域以及嵊泗列岛海域,第一站就是灰鳖洋,其中五山寺山周边是重中之重。

作业海域能见度极差

昨日中午12时,根据考古队安排,记者一行人坐上一艘露天普通渔船,跟随考古船从册子岛码头出发向目的地五山寺山西南侧海面驶去。一直参与此次水下考古的舟山文管办陈老师说:“这一带海域能见度极差,水下50厘米的能见度几乎为零,水下考古难度较大,完全依靠考古队员用手探摸。目前主要依靠声呐GPS定位系统对已经确认的水下疑点一一精确定位。当然,能否探到宝贝还需要一定的运气,除了天公作美,当时海域的水温、水流都是至关重要的。今天,他们就是要对其中的一些线索进行考证。你们今天运气不错,现在估计是东北风5到6级、海浪3级,适合海上作业。”虽说是适合作业,但打在脸上的浪花仍让记者感到一阵寒意。

队员放下声呐“看清”海底

船在海上行驶了近2个小时,四周只剩下白茫茫一片,天海相接,而这里就是考古队当天的作业点。船只速度放慢,几名考古队员把一个黄色似鱼雷的物体慢慢地放入海底。

陈老师告诉记者,这个家伙就是在海底考古中最常用的声呐探测器,“我们现在用的这个声呐,是四五天前才运到舟山的,这两天,它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证实了许多可疑的地方。”据考古队员介绍,只要海底一有不平整的情况,声呐就会马上把信息传回电脑,“我们就可以根据声呐探测的情况,对异常情况做进一步的考察。”林国聪补充说,在得到声呐传来的消息后,他们就会在可疑海面做一些标记,比如浮标,然后考古队员会顺着浮标潜水到海底进行再一次探摸。林国聪边说边扔下一个白球在海面上做了标记,以待进一步探摸。

事实上,除了声呐,考古队的浅地层剖面仪和高精度定位仪器等高科技装备在考古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natha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