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解读青铜密码 展开西周早期生活画卷
石鼓山西周墓葬的发掘工作已进行了六个昼夜,挖掘的盛况迅速吸引了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陕西电视台、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等各大媒体聚焦。通过媒体快速、持续、密集的报道,宝鸡“青铜之乡”的文化魅力再次展现于世人眼前。
同时,文物专家们精心研读出土文物的信息,获取了大量宝贵的资料。我们专门采访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副院长陈亮,请他以丰富的西周青铜器研究经验,对这次出土器物的纹饰、形制进行分析,破译来自 3000年前的青铜密码,揭开这些国之瑰宝的神秘面纱。
从西周青铜器上读到的民生
“这些青铜器上出现的饕餮纹、夔纹、兽面纹、凤鸟纹都是商代青铜器的显著标志。”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副院长陈亮解释道,在那个尚鬼敬神的商朝,狰狞的兽面、凤鸟的图腾,各类神秘动物的纹样都是人们对超自然力的一种崇拜,“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就是《礼记》中对商人迷信鬼神的准确概括。
本质上来说,中国古代的青铜器是奴隶社会巩固政治权力的工具。在商朝,作为神治思想的象征,青铜器仅在祭祀中“显身”,用鬼神的淫威巩固着王权。
但对于推翻殷商的周人而言,深知维护王权稳定的不是鬼神而是苍生,所以,庙堂之上的青铜器从神秘转向亲切,纹饰和形制变得温和敦厚,显示了一种接近民生的慈祥。
陈亮以墓坑中那尊硕大的方匜举例,这尊方匜有典型的商代晚期特征,主体的四方形棱角分明,显示着不可逾越的威仪。器身浮雕的饕餮纹凶恶异常,四边飞棱也很高,显示出一种狰狞的跋扈。四面装饰的兽头上,都有夸张的花冠,以示神圣。
那么,这座周墓里怎么会有大量商代气息这么浓重的器物呢?这可能有两种原因:第一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工匠,依旧习惯商的铸造风格;其次是这些物件本来就是商器,武王灭商之后,当然会用缴获的战利品封赏群臣,这些臣子在入葬时,肯定不会忘了这些曾经代表着军功的荣耀。
在周朝建立以后,青铜器的形制渐渐从棱角转向圆润,其纹饰风格也开始接近生活,由鬼神转向动物,由动物发展到花草,后来渐渐从具象升华为抽象,出现了大量的几何图形。虽然商代典型的饕餮和凤鸟依然存在,但其面目变得亲切活泼,尤其是凤鸟纹,以前如鹰钩般的利喙,在周代变得不再可怕,甚至有点可爱。
墓室里与商代风格并存的西周青铜器,不但减少了霸道之气,其作用也从单一的祭祀转向实用。在墓坑东北角的壁龛里,有一个“甗”,这是一个组合式的炊具,把用来烧水的铜“鬲”和用来蒸东西的铜“甑”铸在一起,中间还有个篦子。这个器物下面都被烧黑了,就跟家里用旧了的锅底一样。陈亮说,这就是使用过的痕迹。
青铜食具在西周时是很普遍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而且适用于不同的烹饪方式,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当时的餐饮文化已经到了一个接近今人的高度。其实“烹饪”一词最早见于《周易》一书,并解释为“以木巽火,烹饪也”。而在《周礼·天官·膳夫》中曾经记载,“凡王之馈,食用六谷,珍用八物”。这被珍用的八种东西,后来被称作“周八珍”。
远古盛宴里的“周八珍”
东汉郑玄注释“周八珍”分别为淳熬、淳母、炮豚、炮群、捣珍、渍、熬和肝管,但未注明用料和制法,而《礼记内则》却对这八种食品的原料、调料、烹制工艺乃至炊具及注意事项都有具体的记载,从而为我们保存了三千年前这一名食的珍贵资料。
在很多“老饕”看来,“周八珍”不但是八种珍贵食材制作而成的美味盛宴,更是一种古老饮食文化的传承。像是流行于全国的“盖浇饭”就是“周八珍”中“淳熬”的翻版,将肉酱煎熬熟,盖在糯米做的饭上,再浇入动物脂油,使主食与酱料完美融合,达到一种口味上的香醇。说到底,老陕离不开的臊子也与“淳熬”的制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说到这,就不得不说说“炮”,它的本意是指刑罚的一种方式,但却被周人用到了“周八珍”的制作过程中,便有了炮豚、炮群的制作,或许是周人受到了商刑罚“炮烙”的启发,或许是对商人残暴的仇恨的另类解读。
周王把商纣灭亡的原因归结为沉迷酒色,因此颁发戒酒令,如这次出土的“禁”,及考古学家发现西周青铜器中酒器减少,食器增多,就是受到政治因素影响的最好“佐证”。
《尚书·洪范》中说,周将“食”列为“八政”之首,由此可见周人重饮食,上至周王、下到百姓都是如此。正是国人重饮食,再加上周朝的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大幅进步,才有了食材、烹饪工具及饮食器具的丰富与革新。其实早在商朝,就有了饕客们爱吃的“火锅”,这是一种巧合?还是一种必然?
火锅的鼻祖在宝鸡?
陈亮说,商周墓葬里出土过火锅。其实这个东西叫温鼎,有几种形态,但都是上面是鼎下面是放炭的空间,有的还有往下掉炉灰的孔。“都说火锅是四川的特色,但是这样的文物三星堆就没有。如果说最早的火锅出在宝鸡现在证据还不充分,但起码 3000年前生活在宝鸡的周贵族就吃上火锅了。”陈亮半开玩笑地说。
虽说千年前蜀道难于上青天,但岁岁来朝的巴蜀诸侯极有可能带着这样的礼物回家,从而在四川生根发芽,直至今天“行”遍大江南北。
青铜器的名字为啥这么怪?
“罍 (lé i)、斝 (jiǎ )、卣 (yǒ u)、甗 (yǎ n)、鬲 (lì )、簋 (guǐ )、盉(hé )、匜 (yí )、盨 (xǔ )、觯 (zhì )……”
如果给您列出这样一行“怪”字,您能念准它们的读音吗?
其实它们都是青铜器的名字。
那为什么这些青铜器的名字如此之“怪”呢?
青铜器名字有些是“自命名”的,有些则是会意及象形的“创造”组合。陈亮介绍道,1976年 12月,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出土过一个铜盘——微伯 鋪,这件器物从器形上看,就是过去惯称的“豆”(即盘子),但在盘底铸有“微伯 作鋪其万年永宝”的二行十字铭文,这就是典型的自命名。换言之,这些青铜器的名字是与生俱来的。然而,“大多数青铜器的名字,都是宋人研究命名并沿用至今的。”陈亮说,我们现在所使用的青铜器的名字大多数都是古人根据其形状、用途的“创作”。因为是许多古字的组合,所以难认。
责任编辑:ZF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