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礁Ⅰ号沉船水下考古 12名队员捞上2件青花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6月23日,考古队员已经试着出水了部分梅园石。新华社发

昨日上午9点,“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水下考古发掘直播特别节目在央视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英语频道同时播出。伴随着央视的直播与设在北京、宁波、象山三地演播室里的专家的解读,小白礁沉船“真容”、那些沉睡在海底已160多年的精美文物,还有神秘的水下考古过程在直播中被一一展现。

昨天全天,水下考古队员共下水12人次、总潜水时间490分钟,出水2件青花碗及部分梅园石。

瓷器:清时瓷器输出普遍萎缩

与陆上发掘的文物大多呈一种古旧的颜色不同,这些来自海底的青瓷大多色泽鲜亮。

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孙键表示,类似的器物,在日本、东南亚一带的水下考古中,都曾有发现。“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传统货物基本以瓷器为主,而且输出量比较大。明清时期,也有大量瓷器外销。”孙键说,此次水下考古发现瓷器400多件,与“南海一号”“南澳一号”发现的瓷器相比,数量明显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清末时中国瓷器的输出量已经普遍萎缩。”

印章:清朝贸易已有“合资”经营

沉船上出水了一枚刻有“源合盛记”的印章。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吴春明认为,这说明在清代的贸易中已经出现了“合伙”“合资”的概念。

“这枚印章说明,此次贩运至少是两个大的家族或两个大的集团合伙的。应该一个叫‘源记’,一个叫‘盛记’。”吴春明说,这种合伙,类似于现在的股份制。由于受到西方海外贸易体制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民间海洋贸易体制里,这种方式也比较常见。

紫砂壶:清朝也有名家的仿制品

在昨天的央视直播中,有一个出水的紫砂壶引起了记者的兴趣。这个紫砂壶色彩艳丽,保存完好。壶底底款书有一句诗“二水中分白鹭洲”,诗边上是“孟臣制”三个字。孟臣是明代紫砂名家。孙键认为,如果沉船上只发现一件紫砂壶,那么这个壶就可能是船员的生活用品。

在6月23日的央视试播中,文静曾手持此壶面对镜头表示:“如果被确定是真品的话,那就是件珍贵的文物。”宁波大学历史系教授龚缨晏告诉记者:“这件紫砂壶是不是仿品不好说,但是在清代仿制名家作品的情况的确存在。”

天公不作美,昨日直播时间缩短

今天直播梅园石出水

水下考古直播受多种因素制约,按照央视新闻频道主持人文静的说法,“我们最怕的就是风大、浪大、雨大”。

昨天,天公不作美,除了雨不大,风大,浪也大。原定两个小时的直播时间也因此被迫缩短。

但是,今天9点开始的直播,又将呈现不一样的精彩。央视记者朱广权透露说,古船上每块重达约25公斤的梅园石是怎么出水的,将在今天的直播中揭晓。

“无人机”没用武之地

“无人机”是此次水下考古直播的一大亮点。这是一个重量不到5公斤的航拍机器。

加上这台“无人机”,此次央视直播总共架设了12台摄像机,这样就能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给电视机前的观众带来一场视觉上的盛宴。

但是在昨天的直播中,并没有出现俯瞰的镜头。根据渔山天气预报,昨天阵风达到了7-8级。因为风大的原因,“无人机”昨天终究没了“用武之地”。

水下能见度只有1米

因为前一个晚上下了一宿的雨,昨天水下能见度并不高,甚至可以用“很差”来形容。

浙东海域水下能见度不高,是水下考古界公认的事实。据我国首批水下考古队员之一、资深水下考古专家栗建安研究员介绍:“这片海域即便天气好的时候,水下能见度也只有两到三米。”

“这几天天气不好,水下能见度就更低了,只有1米。”水下考古队队长林国聪告诉记者。

直播时间不得不缩短

昨天上午9点20分左右,水下考古队员下水了。在浑浊的海水中,记者只能隐约看到一个黑色的人影。水下考古队员快到达水底时,水里的泥沙明显增多,屏幕呈现出一片黄色。很多时候,根本看不到人影,只能听到有节奏的呼吸声。

“前一晚的强降雨加上大风大浪,泛起了水底的泥沙。”栗建安研究员解释说。而在央视直播间,吴春明也解释说:“水底的人比较多,水被搅浑了,能见度也因此受到一定影响。”

央视的水下记者抵达沉船南端,从镜头里隐约可见到青花瓷成摞排列。只是到了后来,除了梅园石偶尔从镜头前一晃而过外,其他的什么都看不到。

央视的直播原定两个小时。遗憾的是,因为水下能见度太低,直播时间也只能缩短了。记者 梅薇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