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发现三块民国时期祥云观碑刻
日前,在朝阳镇刘巷村一处建筑上发现三块碑刻,经考证,这三块碑刻均来自祥云观。而编修于隆庆壬申年(公元1572年)的明《隆庆海州志》明确记载了这座道观。可惜的是,目前祥云观已经被拆毁,原址已成一方水塘。
“祥云观”门楣刻于民国六年
在刘巷村一户居民家中,记者看到了刻有“祥云观”三个大字的一块长方形石碑,碑正面右侧刻有“民国六年”字样,左侧刻有模糊难辨的姓名。经我市文保志愿者拓片,最终确定“祥云观”三字系《云台导游诗钞》作者张学瀚(百川)所书。
这块碑刻是在刘巷村拆掉大半的一处建筑上发现的,在这处建筑尚未拆毁部分背面的一扇窗户上,还有两块碑刻。其中一块记载:“翁姑欲夺其志,界有不从,削发为尼,修祥云观,一经苦节三十三年,今届六十寿辰,乡里慕其节勒石。民国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四日郁林乡。”(注:标点为记者所加,民国时期朝阳一带称郁林乡。)另外一块上刻有八字,前三字沾有水泥,模糊难辨,后五字应为“辛柏舟关志”。一位村民告诉记者,这处建筑拆毁部分后,他还曾看到一块石碑,上面刻有捐资人姓名和金额,这块石碑已经不知去向。
明清海州志均明确记载祥云观
朝阳镇地方史专家张义壮说,明清海州志均明确记载祥云观,该观历史最晚可追溯到明隆庆年间,远在民国之前。民国二十二年郁林乡民众所刻石碑记载的“修祥云观”,应该是对残败的祥云观进行重修。
记者查阅了清《康熙海州志》,该书在寺观一节中记载:“祥云观:在巨平村,建由无考。故老云:‘常有白云气生于上。’故名。”清赵一琴所著《续云台山志》记载:“在巨平村南,观前有二池,常出祥云。”巨平村,即今朝阳刘巷村一带。而编修于隆庆壬申年(公元1572年)的明《隆庆海州志》,也明确记载了祥云观,内容与清《康熙海州志》相同。明顾乾所著“云台三十六景”第二十五景即为“古观祥云”。
张义壮介绍,两部海州志在谈到祥云观时,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却可以推断祥云观的建成不晚于明隆庆年间。且明隆庆年间学者考证该观已是“建由无考”,说明祥云观建成时间应该远远早于明隆庆年间。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朝阳地区道教兴盛,祥云观很有可能是在这一时期建造的。
祥云观旧址今已成为一方水塘
张义壮在他的《朝阳景区旅游文化史丛》中写道:“祥云观是一座坐南朝北的独立四合院式道家庙宇。庙门外东侧有一株千年古银杏树,1966年被砍伐。观内南大殿前有近两米宽、一米高的平台,殿门前分上下两层各三级台阶。殿内供奉三清神像。因观前有二荷池,寒冬不冰。每日晨暮,都会出现一层薄薄轻雾,渐渐连成一片,将庙宇围裹在其中,远远望去,庙宇、青瓦、粉墙、朱门、古树就像被一片祥云托起,时隐时现,宛如仙境。”
据当地老人介绍,重修后的祥云观在1966年前后被拆毁,观前一株高约30米三人方可合抱的千年银杏也被砍伐。祥云观拆毁后,大量石料被用来建成一排九间的平房,就是目前被拆毁大半的建筑。该建筑曾被用来作为当地的农校和酒厂,现在残存的部分还被用来作为修理厂。1984年前后,因为建设云台山编组站,在祥云观旧址取土,毁坏了观内残存的一口古井,如今,祥云观旧址已成一方水塘。
朝阳籍晚清诗人张学瀚在他的《云台导游诗钞》中有一首描绘祥云观的七律,或许可以带着您神游已经消失的祥云观:
万嶂奇峰四面环,僧楼磬击白云间。
落花无味群蜂散,老树有声知鸟还。
淡月半钩寻古镜,夕阳一抹叩禅关。
责任编辑:ZF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