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发现唐朝夫妇合葬墓 墓主为隋朝鹰扬郎将
图为出土的各类陶俑。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供图
图为骑马仪仗俑。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供图
2012年5月底,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长安区发现一座葬于唐贞观十四年间的夫妇合葬墓,墓主为隋朝鹰扬郎将,该墓出土了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陶俑、铜镜、铜钱等器物百余件。
该墓葬带有明显的隋唐时代墓葬形制特点,为长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平面呈“甲”字形,坐南朝北,由墓道、3个天井、3个过洞、甬道、封门、墓室组成,东半部则陪葬有大量的随葬品。有:灰陶罐、黄釉陶罐、鼓吹骑马仪仗俑、武士俑、文官俑、风帽俑、小冠俑、胡人俑、侍女俑、铜镜、铜钱、陶串珠、水晶串珠、铜簪花、青石墓志等。
记者在现场看到,侍女俑身材修长,秀眉凤目,高髻平阔、高耸如冠,身着长裙,裙腰高齐胸口,姿容娴静端庄。高髻是当时极为流行的一种发式,且样式变化无穷。如万楚诗句“托花向高髻”。其中更有卢微君的“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等,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高髻,高鬟的风采。
墓志记载:墓主人郑乹意,字恭礼,荥阳人。鹰扬郎将(隋大业三年,改府兵制的军府名称,以骠骑府为鹰扬府,主官骠骑将军,改称鹰扬郎将,正五品)。系汉晋以来的名门之后,父郑大士,曾任周仪同三司、襄城郡开国公、骠骑将军、隋开府仪同三司、渠州诸军事、渠州刺史。墓主人隋大业八年(公元613年)四月十七日薨于府舍,享年五十二岁。夫人柳氏,隋昌州刺史之女,以大唐武德六年(公元624年)十月七日卒于私第,享年五十七岁。以大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1年)正月廿三日合葬于雍州长安县高阳之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专家郭永淇介绍,北魏以来的丧葬文化及文物制度,经隋代沿袭、变革至唐代,在北方地区呈主流趋势。尤其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鼎盛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均达到盛况空前的程度。由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不但生时注重享受,“视死如生”观念更为强烈。死后也要有大量的随葬品。因而在隋、唐时国力强盛时期,无论帝王陵、贵族墓,抑或平民百姓墓葬中,随葬品种类很多。陶俑成为其大宗,突出表现墓主人的出行仪仗,骑马仪仗俑群成为流行元素。初唐时期陶俑体态较为清瘦,质地多为红陶。依然保留了北朝以来陶俑的一些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力发展,物质条件的提高,逐渐在随葬品中呈现出积极向上、昌盛的社会风尚。随葬品的雕塑,通过具体的形象刻画,表现了封建社会盛期广阔的生活景象。
他表示,该墓的出土为研究隋唐时期考古学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