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嘉琛:娲皇遗骨是否会成为新版曹操墓

山西省吉县“人祖庙遗迹”的考古清理结果近日被披露。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等23位考古、历史、神话、民俗专家考察现场并讨论后认为,人祖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祭祀女娲的考古遗迹,人祖山娲皇宫女娲塑像下发现的成人头骨,可能属于传说中史前“三皇时代”的“娲皇”遗骨。

姑且不论“娲皇遗骨”的考古学和历史学意义,单说这种贸然宣称一块头骨属于一位神话人物的做法,多少都让人觉得有些荒诞。中国人对女娲补天的传说都不陌生,但如果有人跟你说那个“人首蛇身”的上古之神也曾是肉体凡胎,但凡智力正常的人都不会轻易相信。综合各种因素判断,这个让当地政府异常亢奋的考古发现,很有可能会被视为新版“曹操墓”。

2009年底,河南省文物局对外宣称,在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发现了曹操墓,考古人员依据的线索是1998年在安阳出土的鲁潜墓志,以及一块写有“魏武王常用挌虎大戟”的刻铭石碑。一场真伪之辩延续至今,“挺曹派”引经据典试图力证安阳的考古发现意义非凡,“倒曹派”则锲而不舍地质疑曹操墓在发掘过程中有人为策划、蓄意造假的行为。

如今在山西吉县横空出世的“娲皇遗骨”,同样面临“曹操墓”当时的尴尬。与曹操墓类似,专家学者们推定人祖庙头骨主人身份依据,是1984年在娲皇宫发现的一个明代“木函”,以及“皇帝遗骨流在此”的墨书记载;除此之外,北京大学C14同位素测年结果显示,该头骨已经有6200余年的历史。“娲皇遗骨”的真假尚待进一步考证,有网友对此调侃称:“不知专家们发现的头骨上,是否刻有‘女娲常所用之遗骨’或‘本人遗骨。女娲题’之类的直接证据?”虽是戏谑之言,其中所传递的质疑态度却可见一斑。

不过,考古发现的真伪认定,毕竟是一个颇为专业的学术命题,即便某些专家的公信力如今已经不太可靠,普通公众也难以妄断真伪。尽管如此,“娲皇遗骨”与“曹操墓”最重要的相似点,其实不在于它们的真伪问题都招致广泛争议,而在于这些文物古迹背后若隐若现的牟利动机,以及地方政府不择手段发展旅游经济的现实。

2010年底,在曹操墓真伪未明的前提下,河南安阳方面就高调宣称,将在原地新建展示厅,门票定价60元,引得众多网友高呼“开挖曹墓果然是为了买门票”。如今,已经有专家提议未来几年在人祖山建设祭祖广场、朝圣天阶和史前人类博物馆,并修复人祖庙和伏羲庙,作为旅游项目;娲皇宫前古称卧云台的巨石上的方、圆两个石窝、棋盘和小柱洞,也已经被附会成女娲和伏羲观天测斗、创造八卦、制定历法的证据;更令人遐想的是,参与人祖山考古工作的单位,就有一家旅游开发公司。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故事,这些年我们已经见得太多,如果“娲皇遗骨”成为这一发展思路的最新案例,公众想必也不会太意外。只不过,地方政府打造城市名片、发展旅游经济的愿望可以理解,但沦落到以一个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来作为门票经济的“抬轿人”,甚至为制造旅游经济的噱头而蓄意造假,那就有违基本的行政伦理了。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有赖于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建立一种良性的发展和招商机制,远比搞一个“曹操墓”式的旅游噱头更管用。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