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西津渡出土上千遗物标本 成古渡博物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网友、市民在现场参观。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条石砌成的古渡码头。
 

10日上午,镇江近百名网友和市民走进“玉山码头”考古工地,一探古代长江“大码头”神秘的地下文化和风采。

“玉山码头”,位于镇江人俗称的“小码头街”西边,是一座已被推平的小山——玉山附近新发现的一处呈半岛式千年古渡遗址。由于条石砌成的码头体量巨大,高低落差达几层楼高,长度达数十米,故又被人们称为“大码头”。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一面“文保志愿者”大红旗帜的引领下,近百名镇江网友和普通市民走进了该古渡考古工地,参观了古渡码头遗址,观看了从渡口遗址出土的唐、宋、元、明、清陶、瓷、铜、铁、石器等众多遗物,其中有不少中小学生。

据了解,这也是镇江博物馆公众开放日系列活动之一。据镇江博物馆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博物馆开放日活动安排在古渡遗址考古现场,而不是古墓考古现场,是为了方便市民参观。因为目前的古墓考古工地都距离市区较远,交通不便。

镇江博物馆副馆长张小军告诉记者,从2008年1月起,为更好地保护与展示古渡文化遗产,经文管部门批准,由镇江博物馆和镇江古城考古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开展了西津渡遗址考古。

先后发现了救生小码头、待渡亭、小码头历代道路遗迹,之后又陆续发现了玉山大码头、历代江岸、历代渡口官署遗迹。

考古人员通过辛勤努力,在古渡口遗址出土众多遗物。其中,有研究价值的遗物标本近千件,瓷类7万余片,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遗迹群构成了一个时代清晰,传承有序、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西津渡文化遗址,真实地展现了长江渡口当年的繁荣,诠释了镇江作为江河交汇处交通要冲的历史地位,在全国长江古代渡口中十分罕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推动了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保护更新。

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其独特的“津渡文化”,被中国文物协会原会长、已故古建筑保护专家——罗哲文先生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是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善的渡口历史街区。他指出:“像这样的大江大河渡口,在古时候无法架设大桥的情况下有很多,但是像西津渡这样还完整保存下来,而且规模如此之大的,已是十分罕见,可以说绝无仅有。”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