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运河沉船成功上岸 打包后将运回进行二次考古
“成功了!第二艘沉船终于被成功吊起,这真是太让人激动了!”6月2日下午3:25分,北运河沉船被成功吊起,北辰区张湾沉船考古发掘项目考古领队盛立双看见沉船被成功从河道上吊起,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
第二艘沉船被成功吊起
6月2日下午2点,两台分别为160吨和200吨重的起重机、一辆大型拖车便开始为沉船吊装做准备。一台起重机首先开到河道上,在沉船的侧面停下来。为了保证吊装顺利,起重机将四个方形铁板垫在底部四个抓手上,这样让起重机在松软的河道上作业可以保持足够的稳定性。同时,起重机吊起几十吨重的“秤砣”放在起重机上,为了保证起吊时车体平稳不致倾斜。紧接着,拖车进入现场,将后面车身的两排挡板拆除,以45度角的位置停靠在临时坡道上,便于沉船被顺利吊装到车上。随后,另一辆起重机开始重复前一辆起重机的工作程序,为吊装做最后准备。
起重机缆绳穿过船体
在北运河沉船考古过程中,第一艘沉船破损严重无法保留;第二艘沉船从船体材质到船体的形态都是最好的,可以进行整体打包后回室内进行二次考古研究;第三艘沉船由于船体木质较软,无法整体打包,只能将船板拆分后,就地对船里的文物进行发掘。因此,考古专家们把这次田野考古作业的重点都放在第二艘沉船的整体吊装上。
为了让第二艘沉船能够完整被吊装,考古人员用了不少心思,费了不少功夫。从5月30日开始,施工人员从船头船尾分别开工,用临时锯将船体和下面的淤泥分离,再往船体下方垫钢板。由于淤泥非常粘软,分离工作进展非常缓慢而艰难。原定6月1日沉船被整体吊装完成,为水利部门行洪提供条件,但是粘软的淤泥几乎让考古人员束手无策。为了保护文物,文物局和水利局经过协商,决定将工期推后一天。这样一来,沉船在6月2日从河道上岸就可以。这一天在考古人员看来十分珍贵。他们争分夺秒夜以继日地紧张施工。
船体缓慢而平稳上升
6月2日中午,一台挖掘机开始为沉船吊装做准备。它首先将从河堤到河道之间的必经之路压平,为下午起重机下河道作业铺平到路。说起这台挖掘机,它可是为沉船“上岸”立下了汗马功劳。6月1日上午,船体分离工作依然进展缓慢。从下午开始,考古人员想到利用机械的力量来辅助完成分离工作。用挖掘机将槽钢从船体底部推进,代替钢板将船体与淤泥分离。这种方式果然奏效,于是,一根、两根,经过2个多小时的奋战,一条条槽钢被成功安插到船体底部,这为2日船体与淤泥分离完成整体吊装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6月2日,“英勇善战”的挖掘机还在调整位置不合适的槽钢,为紧接着的吊装工作做最后的准备。机器的轰鸣声此时是那么悦耳,因为它在做着一件非常有价值的工作。2日下午,挖掘机开始了新的工作。它协助起重机完成吊装任务。施工人员将起重机上的缆绳从槽钢的一头拴好,挖掘机用前面的抓手将槽钢从另一头拉出来,这样,一根缆绳就被成功穿过船体底部。如此反复,船体被几根缆绳平均捆束住。
接下来,最为紧张的时刻到了。两台起重机分别从两头,将几根缆绳的另一端缓缓吊起,此时,时针指向下午3:20。当考古人员和施工人员同时确认,船体被稳定地捆束住以后,起重机的吊钩开始做向上运动。当船体与下面的淤泥之间露出一丝缝隙的时候,现场每个人的脸上都含着期待、紧张又兴奋的神情。高点,再高一点,当工作人员确认船体被平稳吊装起来以后,起重器开始继续向上。随后,就出现了本文开篇的那一幕,考古领队盛立双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和他一样,现场的每个人因为沉船被平稳吊向空中,缓慢而安全地被吊向拖车而兴奋、激动。
船体即将成功被安置在拖车上
当船体被吊到距离拖车几十公分的时候,施工人员将一块块事先准备好的木条垫在船体下方,以免船体及内部的文物被隔坏。从船体与淤泥分离,到成功装上拖车,整个过程持续了半个多小时。两台几百吨重的起重机将40吨左右的沉船成功吊装,现场考古专家和施工人员都松了一口气,沉船被顺利吊装,为北运河按时行洪争取了时间。用盛立双的话说:“这一周以来心里都非常焦虑,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如此困难的整体吊装任务。船体被吊起来的瞬间,我感觉真的是松了一口气。田野考古最难的一步已经完成。接下来,我们将在河堤上对船体进行封箱,并对箱体中的缝隙用沙土填充。沉船是倒扣着吊装上岸的,封箱以后我们就地将沉船倒转过来,并运回天妃宫遗址博物馆。依据船体的体积,将搭建一个200平米左右的大棚,考古人员将在大棚里对沉船及船体内部进行二次考古发掘,看看里面有什么新发现。这一过程准备对市民开放,让市民更多了解考古知识,近距离接触考古工作,也享受考古成果。”
盛立双还介绍,沉船初步推断是明代产物,但是要想对船体做更为准确的年代界定,还需在室内二次考古后进行。他说:“现场发掘出的文物有些未必是船体里面的物品,也许是年深日久,被河水冲刷到沉船周围。依据这样的结果,不足以界定船体的年代。还需借用科学的鉴定方法,做进一步研究。”沉船上岸了,它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也许才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ZF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