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龙桥古墓主人被证实为阜阳史上唯一状元的祖母

近日,阜城抱龙桥工地发掘的元代至正年间魏氏古墓,引起考古专家的广泛兴趣。目前,关于墓主人魏氏墓志铭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魏氏的子辈中有工部尚书李守中,孙辈中有阜阳唯一的状元李黼。魏氏的墓志铭,还原了李氏家族在元代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墓主人家族地位显赫

5月9日晚,阜城抱龙桥工地发掘一元代古墓,挖出的两块墓志铭石碑,已落户古西湖的阜阳生态乐园内,引起考古界专家的兴趣。但因古碑年代久远,加之被打桩机打破为5块,有不少铭文残缺或无法辨认。

经过专家的研究,目前能大致解读出墓主人的姓名、籍贯和生平事略。“夫人姓魏氏,颍州泰和县瑞子埠巨族也”“佥枢讳荣,字荣甫,世居广平,至元甲子父XX(字迹不清无法辨认)亚中,公由汴徙颍……”专家向记者介绍,墓志铭显示,这座元朝古墓的主人姓魏,是太和县瑞子埠大户人家,为李荣继配。

李荣,字荣甫,祖居河北广平鸡泽,后迁汴(开封)。元至元甲子,李荣随父亲李成,由开封迁至阜阳。李成,颍州判官权知州事,赠亚中大夫、广平路总管、轻车都尉、陇西郡侯。

史料记载李荣的文字不多,据元史检索可知,李荣家族归顺元政权较早。元代成吉思汗时期确立了开放、革新的政治理念,重用了一大批汉人(如史天泽、李全、李荣、严实、张柔、邸顺、王珍、梁瑛、刘黑马等)统治中原故地。专家介绍,史家一般将李荣排在这些汉人队列中的第三位,而史天泽、李全都是当时著名的将领,可见李荣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李荣为嘉议大夫、佥书枢密院事、上轻车都尉。元大历戊辰去世,享年81岁,追封陇西郡候。李荣先配之高氏,元大德元年去世,享年41岁。高氏去世后,李荣“再求良匹”,迎娶魏氏为夫人。李家后人对魏氏的评价为“太夫人慈抚而礼,接之四十七年如一日,平居敦俭,时族以礼……”

据墓志记载,元至正三年甲申,魏氏逝于颍西湖聚星堂之正寝,享年85岁,随夫君先配高氏袱葬于七里沟先茔。

李荣有3子1女,长子李守中,字正卿,慷慨有大志,为当朝伟人,仕至尚书工部,死于元至正壬午五月,次子李守信,三子情况不详。根据墓志铭文,其末尾落有“诸孙冕、藻、黼、繡谨志”。其中“黼”,也就是阜阳唯一的状元——李黼。

状元李黼为墓主魏氏之孙

关于李黼,《元史》、《明史》和《永乐大典》都有多处记载。据《元史》卷一九四 “列传”第八一记载:“李黼,字子威,颍人也。工部尚书守中之子,守中性卞急,遇诸子极严,每一饮酒,辄半月醉不解,黼百计承顺,求宁亲心,终不可得,跪而自讼,往往达旦,无几微厌怠之意。”

李黼自幼聪明好学,泰定四年(1327)30岁荣获殿试第一名,泰定帝钦点为状元。《元史》卷八一“志”第三一记载:“四年春三月,廷试进士阿察赤、李黼等八十有六人。”

在中国封建社会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中,共产生状元599人,其中安徽占41人,李黼就是这41人中的一个,也是阜阳古代惟一的状元。李黼中状元之后,以明经通史授翰林院修撰,后不断升迁,累官至宣文阁监书博士、礼部侍郎。

史料记载,李黼是一名和文天祥齐名的忠烈状元,史书上提及他的名字时,总要冠以忠义或忠烈等字样。李黼作为文弱书生,在国家危难,城破人亡之际,他奋不顾身,浴血奋战,并大喝曰:“杀我,勿杀百姓!”被乱箭射杀,时年55岁。侄李秉昭随李黼在江州,围攻城的时候,李黼对秉昭说:“我以死报国,城存与存,城亡与亡,你不要留在此地。”秉昭泣涕回答:“死生从叔父!”遂一同遇难……

李黼遇难后,争战双方都给了他高度的尊重。从红巾军起家的朱元璋,称赞李黼为“忠臣义士,舍生取义,身殁而名存,有以垂训于天下后世”,并令“有司建祠肖像,岁时祀之”。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曾写下《吊李江州》诗:“江州太守文儒宗,骂贼就义真从容。天翻地覆元气在,斯人万古其犹龙”。

魏氏为何死于西湖聚星堂

在抱龙桥古墓出土的墓志铭文中,有“夫人姓魏氏……越三年甲申春三(二?)月初二(一?)日,薨于颍西湖聚星堂之正寝,享寿八十有五……”字样。不少人疑惑,魏氏死于西湖聚星堂,这究竟为何?

“至正三年甲申春,魏氏无疾而逝于颍西湖聚星堂之正寝,享年85岁。”阜阳一文史学者认为,魏氏的公公李成作为元代颍州判官知州事,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其办公生活的场所可能就在聚星堂等建筑内,因此魏氏在聚星堂寿终正寝,也是很正常的了。

据专家介绍,在《安徽文史资料汇编(阜阳卷)》上,有关于“聚星堂”的记载:聚星堂在会老堂前,过望佳桥拾级而上,便是聚星堂。凡三楹,宋代颍人为纪念知颍名宦而建,额上题“颍滨星聚”字样。

史载康王(前1040)登基后,册封陈满后裔妫髡于汝坟建胡国(子爵,故又称胡子国)。妫髡建国后,便迷上汝坟西侧一望无际的满泓碧波,先在湖南岸择高地建立国都(后称胡城)。 记者查阅《颍州西湖志》发现,自周朝开始,历朝历代册封到阜阳的侯、王、公,多以胡城为侯宫、王府、府邸。胡城成为官员处理政务、日常生活的场所。因此,魏氏在聚星堂寿终正寝,也就顺理成章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