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次水下考古在辽宁

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遗址:
海底探宝引出更多谜团
遗址故事:
1991年7月的一天,葫芦岛大南铺村的几位渔民出海捕鱼时,一网下去,手中的线绳突然“绷直”了!难不成是捞到大鱼了?船上的哥几个兴奋异常,忙不迭地往上拉网,随着网中期待的“大鱼”即将出水,心跳也愈发加速,但最终定格于他们视线中的画面,却令忙出一身汗的几位渔民倍感失落。
这是一堆沾满了海底淤泥,身上挂满水草,咋一看“黑乎乎”的东西,清理后一看,原来竟是不知何年何月的坛坛罐罐。有的渔民抱怨白忙活了,不如将这些“破烂”重新丢进海里算了,船老大叹息道:“既然费这么大劲捞上来了,那就留着吧,没准啥时候有用呢。 ”
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开始被街坊邻里当笑话讲,一来二去就传到绥中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的耳朵里,原来是村里有文物保护意识的渔民主动找到文物部门做了汇报,等专家们进村一看,当即就有人拍着大腿连呼:“谁说这是‘破烂’啊?这可都是宝贝啊! ”
紧接着,专业人士对瓷器进行了详细地勘察、“会诊”,认定这是文物价值较高的元代“磁州窑”瓷器,其中有白釉龙凤大罐、白釉净瓶、白釉直口小罐、白釉鱼藻盆等,有的瓷器弥足珍贵。经过努力,文物部门共征集瓷器584件,在葫芦岛地区的考古史上一次性征集到如此多的古代瓷器,这还是第一次!
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遗址是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是我省首次入围的考古发现。水下考古危险性大、专业性高,既耗时更耗资。1997年水下调查结束时发现,沉船的主要船体早已被海底的小虫吃掉了,散落在海底的瓷器被硬壳海生物躯体(以螺类居多)团裹,变成了“沉积物”,即便出水后,坚硬的外壳都无法取下,经考证,这些瓷器距今已有700年的光阴了。
这些出水的瓷器经“脱盐”处理后,有的恢复了当年的面貌,其中一件绘有“婴戏图”的白釉黑花瓷罐的腹部画有两个手攀花枝、嬉戏玩耍的男孩,生动活泼、憨态可掬。静观这一宋元时代的瓷罐,百年的信息悠悠传来,飞逝的时光似为之停驻。
除了瓷器,绥中考古工作者还在海底沉船中发现了包括铁犁铧在内的铁质农耕工具,这些铁器与瓷器很可能都来自河北磁县,磁州窑产地在宋元时期也是全国主要的冶铁产地之一,专家们认为这批铁器与瓷器当时属于“外销产品”,是要打入当时的国际市场的,这说明中国的冶铁技术与瓷器制造技术,宋元两代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
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遗址的发掘,是我国水下考古队独立完成的第一个考古项目,前后历经了整整7年的时间。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中的瓷器多为元代磁州窑产品,其种类有铁锈花碟、铁锈花碗、牡丹花小罐及器皿、龙凤罐和鱼藻盆等,这些文物对研究葫芦岛的地方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为葫芦岛地区的水下考古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由这些沉船与出水文物,自然会引发出人们一系列的联想。这些装载瓷器和铁器的商船的出发地是哪个港口?目的地是哪里?沉船上运载的瓷器是不是只销往东北地区,还是远销国外?既然沉船船体已经腐烂,那么船上不易腐烂的大铁锚又身在何方,何时能重见天日?沉船经过的航线是否为一条不见于正史记载的民间贸易的小规模航线?这片蔚蓝色的海域,不知还隐藏着多少令人探索的百年悬谜?
专家点评:
(时任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遗址领队 张威)
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遗址是建国以来,我国考古界第一次大规模的水下考古,算上调查期,前后历经7年时间,从此揭开了中国水下考古的新篇章。自此后,我国才有了第一支专业的水下考古队,才有了此后西沙群岛、“南澳一号”等一系列水下考古的跟进。
北票康家屯城址遗址:
探究北方“方国”的真容
遗址故事:
1998年,北票市大板镇康家屯村的某村民在大凌河谷旁的小波台沟种地,一镐下去,只听“当”的一声,镐尖竟砸出了火星,“碰到石头了! ”村民嘟囔道。
村民听老人讲,早年这里修梯田,经常能挖出成型的砖头瓦块来,这些砖头瓦块绝不是纯天然的东西,有人工打凿的明显痕迹,村里一高寿老人据说懂点易经八卦,拈指一算,对自己膝下一脸疑惑的儿孙们自言道:“小波台沟那地方,三皇五帝的时候就住过咱们的先人,要说具体年头,那可早了去了!”
高寿老人只能说个笼统的大概,考古学家经挖掘考证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北票康家屯地下有古城址,是夏家店下层文化城址,是距今3000多年的石城址,是我国北方地区青铜文化中一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这次发掘被选入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夏家店文化与红山文化有一定的承继关联,但中间隔着一个“小河沿文化”,较红山文化为晚,夏家店文化是对整个东北亚地区有着深远影响的远古文化,令考古学家至今未解的谜团是,夏家店文化后来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连蛛丝马迹都找不到了,当时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惊人变故呢?
据专家推测,当时的北方地区很可能爆发了重大天灾,比如气温骤降,比如小行星碎片撞击地球,据说起家于辽河流域的黄帝部落就是那时向南方迁移,再从中原地带转进至河南、陕西一带的。在内蒙古的一处岩壁上,刻画着几个大火球从天而降,人群四散奔逃的恐怖情景。中国考古协会理事长张忠培先生表示,当时辽河流域的部落为逃避灾难只得背井离乡,被迫迁徙,迁徙的路线有三条:沿内蒙古西拉木伦河、老哈河西迁,沿绥中辽西走廊南移,沿吉林、黑龙江一线北上。
有人推测,是否中原的夏王朝与迁徙后的夏家店文化有关,这是误解。夏家店文化之所以得名,是依据发现地的地点(内蒙古赤峰夏家店)而命名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处在商周时期之前,上层文化则在西周时期,与夏王朝关联不大,倒很可能与商周两朝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据史学家考证,商王朝的中下阶层贵族多来自北方的内蒙古、辽宁一带,难道夏家店文化族群进入中原后,与商周贵族集团结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
消失的远古文化令人浮想联翩,面对北票康家屯保存完好、布局奇特、建筑谨严的古城址,追思那个远去千年的古代“方国”,怎能不令人感慨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正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专家点评:
(时任北票康家屯城址遗址发掘领队 辛岩)
通过对康家屯城址遗址的挖掘,我们收集到了我国北方民族早期的城址形制、布局,城居生活、生活形态等方面全新的考古资料,是对夏家店下层文化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
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发掘:
龙凤文化的开端
遗址故事:
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是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挖掘被列入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继出土“玉猪龙”后,在牛河梁遗址的第十六地点,又出土了“玉凤”,这是中国最早的凤形象。辽宁是“龙的故乡”已得到考古证实,如今又找到了“凤的源头”,龙凤若果真起源于辽宁,那么以前关于中原河洛文化是华夏文化正根的学说是否要予以重大修订甚至推翻改写了呢?
该遗址位于凌源市凌北镇三官甸子村下河汤沟村民组西北约2华里的山顶丘陵台地上,当地俗称城子山。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2-2003年,历时300余天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积石冢和青铜时代早期夏家店下层文化生活居住址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红山文化积石冢是这个遗址的主要堆积。发现红山墓葬12座,出土玉器40余件,夏家店下层文化房子8座、灰坑96个、窖穴3个、灰沟7条,以及各种质料的器物小件500余件。
在牛河梁第十六地点4号中心大墓出土了一只玉凤,这是一只造型优美的凤,凤的脖子藏在了翅膀里,凤脚藏在身子里面,翅膀上扬,尾巴下垂,甚至连绒毛都能分辨得十分清楚。凤是传说中的神鸟,古代的东夷族崇拜凤。《说文》一说中记载:“凤,出于东方君子之国。”那么,君子之国究竟指代何地?最早的龙凤出自何地、何时?始终缺乏有力的考古证据。如今,在牛河梁发现了“玉猪龙”,又发现了距今四五千年的玉凤,龙与凤作为祭祀或是身份的象征,首次出现在红山文化遗址中,比商代的龙凤工艺品提前了至少两千年,这标志着牛河梁是龙凤文化的故乡,龙凤呈祥起源于辽宁!
当时负责挖掘的朱达先生表示,通过本次发掘,第一次在考古层位学上解决了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早晚关系问题,澄清了学界悬而未决的重大学术问题,发现了凿山为石穴的红山晚期积石冢中心大墓,首次出土红山文化玉人和玉凤,是牛河梁遗址自1979年发掘以来,发现红山文化玉器数量最多、种类最多、特殊器类最多的一次发掘,为研究红山文化积石冢群的布局、各冢及冢内墓葬结构、葬俗、玉器组合以至分期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新资料,为综合研究辽西地区文明起源的道路和特点、中国文明起源的模式,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佐证。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