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大新发现”青海文物遗存揭秘
没有任何污染的古盐场
“中午,村民们正在采盐,全村的人都在盐场忙碌,运盐的马有五十多匹,场面非常壮观!”3月21日,玉树州三普调查队队员索南旦周这样描述发现古盐场时的情形。
这座古盐场位于玉树州囊谦县娘拉乡多伦多村。“根据三普工作的要求分类的话,它属于近现代重要工业不可移动文物。”索南旦周介绍,盐场坐北朝南,东西宽235米,南北长281米,占地面积为66035平方米。盐泉来自北山的山腰上,盐田北高南低,按地形走势分割成一千多个区块。一条条,一块块,错落有致。远远望去,白色的盐田和山腰上红色的藏式民居,构成一派自然而古朴的田园美景。
后来,经过查证,多伦多盐场是一座保持着古老传统制盐工艺的民族轻工业作坊。根据现有资料考证,至少从清代开始,这座盐场就已制作食盐并销往周边地区。现在,这里的制盐技术依然保持着原始的人工集体作业方式,即定期召集当地村民,将盐水从山上的盐泉引入事先整好的山脚处的台地盐田,让盐水自然蒸发后,将剩下的颗粒盐收集,再用马匹把盐从盐田运往附近的仓库,销往西藏昌都、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的边远地区。百余年来,盐场一直为当地和周边的人畜用盐提供着便利和保障。
囊谦县地处著名的三江成矿带,经过长期的地质演变,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囊谦县多伦多盐矿资源最为丰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多伦多盐矿曾是青、藏、川交会地带唯一的盐产地,年产盐3500吨左右。由于制盐技术至今依然保持着古老的传统工艺,所产食盐没有任何污染,盐场的产品深受群众青睐。
英雄地中四井名扬天下
一片苍凉旷远的戈壁上,一架磕头机兀自矗立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吹雨打之后,依然那么沉静。通过它的钻头和管道,我们似乎能够倾听到地心的声音。这声音,在1958年9月13日这天,让青海甚至中国都激动万分。“当天,当钻头钻至650米深时,‘地中四井’发生井涌,继而出现井喷,原油从地心射向高空,在原野连续畅喷3天3夜,初步估算,日喷原油高达800吨左右。”海西州文物管理所所长、州民族博物馆馆长辛峰说:“那个时侯没有储油设备,为了保存这些原油,探区指挥部就筑堤储油,将喷出的原油围堵成了一片‘油海’。”据说,当时,有一群野鸭从高远的蓝天飞来,误把“油海”当成湖泊,结果被原油粘住了翅膀。
辛峰口中描述的是冷湖油田第一口油井诞生的情景。原来,上世纪50年代,30名地质队员发现了冷湖地区成片的地质构造,从冷湖湖畔开始,自北向南一边勘探,一边按顺序命名为冷湖一号、二号……七号构造。1958年8月21日,青海石油管理局派出石油勘探大队1219钻井队开始在冷湖钻井。地中四井喷油引起了轰动和重视,冷湖石油大会战的大幕正式拉开。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探明了冷湖五号、四号、三号油田。到1960年,冷湖油田年产原油近三十万吨,约占全国的12%,成为继甘肃、新疆、四川之后的我国第四大油田。青海石油管理局为第一口油井立碑纪念,碑身正面题字“英雄地中四,天下美名扬;东风浩荡时,油龙逐浪飞。”
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时候,现代重要工业不可移动文物还没有列入调查范围。在这次三普中被列入之后,辛峰想起了英雄地中四井。“那时候,我们冷湖一处文物都没有。三普调查开始的时候,我们想到这个地方可以入选,就过去调查。”辛峰说,在旷野之中,磕头机和纪念碑保存完好,调查队马上做了登录、绘图等工作。下一步,还将申请经费,将文物保护起来。
诺木洪文化源远流长
像上世纪的勘探队员一样,海西州文物普查队,走遍全州三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经过270余次筛选,除了英雄地中四井,还成功推出了夏尔雅玛可布遗址这项国家级文物普查项目。
“有牧民告诉我们,在都兰县巴隆乡河东村西3公里的一处临河台地上,有很多残破的陶器。”听了牧民报告的线索之后,辛峰觉得这有可能是一处古文化遗址。调查队带着水、食物、睡袋、帐篷出发了。辛峰说,当时找夏尔雅玛可布遗址就花了一天时间。勘测时发现,这片遗址是距今约三千年的青铜器时代诺木洪文化遗址。遗址南北长200米,东西宽50米,平面呈南北狭长的椭圆形。专家认为,遗址具有鲜明的文化堆积特点,发掘价值较高。
在遗址周围,调查队发现了用河卵石堆砌的宽1米、高0.5米的石墙,遗址上有文化堆积分布,文化层厚60厘米至90厘米,地表采集到夹砂红陶、灰陶等残片、石器和兽骨等,可辨器形包括罐、盆和石斧等,属典型的诺木洪文化遗存。
“诺木洪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柴达木盆地南部的都兰县诺木洪乡而命名,是青海高原特殊环境下的土著文化,相当于中原地区青铜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已有约三千年的历史。”辛峰说,考古专家认为,诺木洪文化作为分布在青海省最西端的一种考古学文化,其来龙去脉目前还有很多未解之谜,相关研究更是欠缺,而夏尔雅玛可布遗址规模较大,遗物丰富,保存完好,而且还有独特的包状堆积现象,具有很高的发掘价值。
责任编辑:晓雪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