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揭示神通寺旧貌 今年将对遗址抢救发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神通寺遗址现状

下:林徽因在神通寺塔林考察(1935年摄)

记者通过几天的采访了解到,四门塔修建原因至今也不是很清晰,学术界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但作为神通寺的一座单体建筑,四门塔与神通寺的关系不可分割。记者在历城区博物馆采访时见到了出土于神通寺的泥塑罗汉头像和石雕狮子等文物,加上记者与四门塔景区管委会搜集到的神通寺早期照片等,让人对神通寺有更为清晰的了解。

神通寺遗址留存大量文物

据四门塔景区管委会介绍,神通寺遗址所处山谷为朗公谷,在北青龙、白虎二山中间。遗址南北约140米,东西约60米,内有石碑11通、神异井一眼、藏经洞一处、油碾一处、石狮二、石臼一、槽碾一、讲经堂遗址一处。殿堂遗址在神通寺遗址台地南侧,东西宽19.50米,南北长11.50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出檐后出廊。墙用石块砌筑。讲经堂遗址位于殿堂遗址北侧,现有直立的八棱石柱四根。地表有散落的断柱和建筑基础。

神通寺遗址西侧白虎山东麓半山腰处有千佛崖,现有摩崖造像214尊,造像题记46则。造像区南北长60余米,崖高20余米,有大小石窟100多个,造像从十几厘米到近3米不等,题记有武德、贞观、显庆、永淳、文明五个年号的题记,还有明代重修题记和游人题记。千佛崖石刻造像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塔林位于柳埠镇四门塔景区南山村北神通寺遗址西侧,主要为金、元、明三代神通寺高僧安息之地,也称祖师林。现存墓塔46座,其中砖塔4座、石塔42座,另有石碑15通。塔造型各异,为我国当前四大墓塔林之一。此处墓塔根据塔身和塔顶形状分为密檐式、阙式、幢式和亭阁式四种。另有龙虎塔、宋塔(四门塔北)、小唐塔(也称小龙虎塔)等。

据出土文物证实,神通寺殿堂遗址历经千年修葺,保存了神通寺历代建筑的部分精品与杰作。雕磨精细的重层柱础和滴水、瓦当等都可证实寺宇悠久历史与建筑风貌。殿毁于唐末,后经北宋、金、明重修,现在地面残存的佛坛,墙壁、供台等物均系明代重修所置,焚毁于清乾隆以后。

林徽因曾考察神通寺

记者收藏的清末时期拍摄的神通寺照片有 张,远景和墓塔林各一张,千佛崖石刻两张。最珍贵的是神通寺的远景照片,在墓塔林下有一片房舍建筑,但不像成片的佛教建筑,更像民居。据四门塔文管所副所长王峰称,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神通寺最早的影像资料,而他提供的一张民国时期的神通寺照片的拍摄地点稍微近些,上面显示有几座建筑的残体,还可见到多通竖立的石碑。另外还有两张照片是梁思成、林徽因在神通寺考察时拍摄的照片,虽然不是很清晰,但却非常真实地反映出这两位中国建筑学家当年对神通寺的关注,也是非常罕见的珍贵历史资料。

清末拍摄的墓塔林照片非常清晰,十几座大小不一的墓塔有不少已经残破。两张千佛崖的照片显示清末时的千佛崖保存良好,石佛像基本完好,是难得的研究神通寺历史的珍贵资料。

泥塑罗汉头像应是宋代精品

记者在历城区博物馆采访时,其负责人带着记者在展厅内观看了几件泥塑罗汉头像,其中一件罗汉头像最为珍贵,头像面目塑得非常生动,眉毛、眼睛、鼻子、耳朵、嘴以及皱纹等雕刻得非常逼真、流畅。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件罗汉头像是考古人员在神通寺遗址发现的,其雕塑风格和手法与灵岩寺的泥塑非常相似,应该也是宋代时的作品,而且是精品,但可惜的是佛像的身躯部分没有找到。

另外一件神通寺文物是石雕狮子,为青石材质,石狮卧于一青石板上,前爪下雕刻有绣球、彩带等。这些文物证实了神通寺当年的繁盛,以及其建筑、佛像的精美。

记者在济南市文物局了解到,为加强对神通寺遗址的保护与展示,济南市文物局计划今年对神通寺遗址进行抢救发掘,并根据发掘成果编制保护展示方案。

 

责任编辑:晓雪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