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考古重要新发现:玉架山,先民聚族而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玉架山遗址考古现场。 刘斌 摄

良渚古城遗址考古又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29日,记者在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玉架山遗址看到,浙江考古研究所和中国江南水乡博物馆历时3年发掘了多个环壕的良渚文化聚落遗址——这种聚落模式在良渚文化考古和长江流域史前考古中都是新发现。

考古队发现了围绕遗址周边的完整环壕遗迹,环壕内主要分布着墓葬和建筑遗迹。这处编号为“环壕Ⅰ”的遗存,是良渚文化首次发现环壕遗存。此后,他们又在附近发现了5处环壕遗存,以“环壕Ⅰ”为中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聚落组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斌说,这种聚落模式不仅是良渚文化的首次发现,也是长江流域史前考古的新发现,是田野考古上的新突破,对于本地区以及良渚文化以后的考古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记者从现场看到,这些环壕的平面形状大致为圆角方形,略呈正南北方向。考古同时发现,良渚先民开挖的环壕兼具防护、交通和生活用水功能,他们还将环壕内部填高,形成可供居住和埋墓的土台。6处环壕中,面积最大、墓葬最多且等级最高者当属“环壕Ⅰ”。它的200号墓出土随葬品数量最多,约110件(组),墓主是一位女性。这也是继瑶山遗址之后,在浙北地区再次发现良渚文化最高等级的女性显贵大墓。

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各环壕内的墓葬均有高低不同的等级,年代上大致贯穿了良渚文化的始终。目前,玉架山遗址已发掘面积近19000平方米,共清理良渚文化墓葬397座,是迄今为止清理良渚文化墓葬数量最多的遗址。遗址还出土了陶器、石器、玉器等各类文物4000多件(组)。同时,考古队在这里还首次发现了良渚文化时期的橹。

所谓聚落,就是人类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定居生活,聚族而居,从而形成了村庄或更大规模的聚居地。刘斌说,从目前的考古发现看,这处聚落应该是由6个氏族组成的,它从良渚文化早期一直延续到晚期,约处于距今5300年至4300年之间。这一完整聚落的发现,为研究良渚文化社会的组织结构、基本的社会组织单元及其人口数量、氏族内部和氏族之间的等级差异提供了新材料和新视野。

玉架山遗址地处余杭东部,西距良渚古城20余公里。它的南面是发现了良渚文化水稻田的茅山遗址,西南是发现贵族墓葬的横山遗址。在遗址周边约20平方公里的范围,经调查和发掘的良渚文化遗址已经有20多处,表明临平山的西、北部地带存在着一个较大规模、较高等级(仅次于良渚古城地区)的良渚文化次级中心聚落。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