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挖出疑似南唐下水道 道尽古城"威尼斯"胜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工人施工,挖出古泉州排水沟

这是几段不起眼的石条,灰白、斑驳,历尽岁月侵蚀。

一直以来,它们被深埋在市区温陵路与涂门街交叉处的泥土里,寂静无声。直到昨天上午,因为施工挖掘,重见了天日。

因为它们垒起的特别形状,施工中止了。

拱门形,3米多高,2米多宽,因被泥沙堵塞,不知通往何方。

文物专家说,这,或许是南唐时古泉州一段排水沟,直通涂门水关,将水直排到护城河,再汇入晋江。

这些石条沉寂了近千年,就为了向我们揭开“东方威尼斯”古泉州的神秘面纱。

【现场】施工现场 神秘石条通道显身形

排水沟是为长城宾馆装修的施工队发现的。唐先生是基础施工的负责人,他说,挖掘机挖完两米多高的发电机平台后,这水沟就露出来了。石条砌成的拱门状通道,3米多高、2米多宽,一端指向泉州排水管理中心地底,一端指向古城中心方向,只不过通道已被泥沙堵死,不知通往何方。这该不会历史遗迹吧?“我们就立即停止施工,担心对它有所破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排水沟已被泥沙堵塞

【探秘】神秘通道 或为泉州古城排沟渠

泉州文史工作者刘志成闻讯赶来,走访现场后提出,这应该是泉州古城内的一条排涝沟渠。按照他的说法,鲤城区交通局所在的位置,是泉州古城七关之一的通淮门,这条水沟很可能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涂门水关”。

在仅一墙之隔的泉州排水管理中心,立着“涂门水关”的石碑,上书“1984年6月,泉州市人民政府所立:经本府一九八三年一月公布为市级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据乾隆、道光年间修的《晋江县志》记载,通淮门及涂门水关,是南唐保大中留成效所建,至今有一千多年历史。

不过,泉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博物馆科有关专业人士不同意“涂门水关”的说法。他说,真正的涂门水关,位于鲤城大厦门前20米处,离现场发现的水沟直径距离60米。10多年前,涂门街改造时,他亲眼见到涂门水关被拆除,石碑移到了现在的泉州排水管理中心的大院内。而且水关两侧是有闸门沟槽的,现场水沟两侧却没有。

这条水沟,很可能是直通涂门水关的一条排水沟,是泉州古城的城内排涝设施。最下三层的老旧条石,才是南唐留成效所建,而上面较新的条石拱门,应该是后人建的。因为城市的发展,这条沟渠就被掩埋了,至于它的源头在哪里,还是一个待解的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泉州七城门及部分水系示意图

【寻古】七大水关 环绕东方威尼斯

无论“涂门水关”的说法是否成立,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段排水沟,是泉州古城的一段文明遗址。

泉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出宝阳出宝阳介绍,古泉州城有七个城门:仁风门(东门)、义成门(西门)、德济门(南门)、朝天门(北门)、通淮门(涂门)、临漳门(新门)、通津门(水门),各城门都有水关,连通城外的护城河。古城内,还有数十个排涝池和纵横交错的水沟,这些依自然地势地形成的排水系统,成就泉州古代水系联络通流。

据文献记载、口碑传说和实地调查,古泉州有40多个池塘,包括大家所熟识的何厝池、百源川池、傅厝池、后荷池等。

“早期的泉州,到处可见沟、渠,那场景很漂亮,像极威尼斯”,泉州文史专家杨清江说,泉州在唐朝初建城时,城区沟渠纵横,池塘密布,水系交叉串联,联络通流。

【叹今】城市变迁 古时水城不复存在

涂门水关便是通淮门外与护城河隔绝的水闸,在整个排水系统中担负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杨清江介绍,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泉州所有的水路,都通向地势低的百源川池,即水汇百川,这也是百源川池的由来。最后这些城水,再由涂门水关流向城外。

除了排水功能外,这里还是交通主要设施。城水通过水关排出,而水面上则可行船,起到交通疏导作用。泉州文物部门相关人员称,水关上面建有古城墙,下面是排水通道,水关处有闸门,关闭海水进出泉州城。

可惜的是,由于城市发展等原因,这些池塘、沟渠,很多已不复存在,七大水关也相继消失。

1996年12月,九三学社开展泉州古城遗址踏勘与研究课题,曾踏勘走访了涂门水关,杨清江也参与其中。他记得,当时涂门水关整个水关完整裸露,水关石碑刻旁的水关拱顶下,水哗啦啦流着,船只可在上面通行。只是当时,八卦沟(旧罗城南濠)东股裁直工程正在施工,水关周围建筑全部被拆除,涂门水关也失去原有的排水功能。上世纪九十年代涂门街改造时,涂门水关被填埋。

最后一个保存的水关——何厝池,也在城西北改造时被填埋。

古排水系统 自我调节能力强

要说古今排水系统的差异,杨清江认为,最大的区别是古泉州城的排水系统,主要通过自然沟渠、池塘排放,只有极小部分是人工挖掘的,而如今则借助地下管网建设。“这种依据自然地形地势而成排水系统,最大的好处是,排水可自我调节”,杨清江称,虽雨量大些也会出现内涝,但是这种内涝又会很快排除。

如今泉州老城区的排水系统,还有小部分沿用当时的天然沟渠、池塘等,但因城市建设需要,在这些沟渠池塘上盖起路面房子等,对排水系统多少会受影响,一遇大暴雨,容易产生内涝,而其自我调节的能力,远不及原来的自然沟渠形成的排水系统来得快。

相关报道

被埋十几年千年涂门水关遗址重见天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现场旧房拆除时露出水关拱顶.

昨日中午,涂门街一宾馆保安亭翻建时,埋于下方十几年的涂门水关遗址得以重见天日。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涂门水关遗址建于唐末年间,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在1997年至2000年涂门街旧城改造期间被掩埋。

挖掘

翻建中露出水关拱顶 被误认为防空洞

记者赶到现场时,只见原本为保安亭的水泥板下,一个圆形拱顶显露出来,拱顶下是水道,里面堆满了建筑垃圾。

“一开始施工人员还以为是防空洞,到现场看应该是涂门水关遗址。”泉州考古工作者刘志成告诉记者,年轻时他常到涂门水关遗址玩耍,还曾在那里钓过螃蟹,但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就见不到了。

刘志成说,涂门水关遗址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在施工现场,经过一番查找,记者在拱顶旁一建筑围墙内发现文物保护碑,上面刻着:“涂门水关 经本府于1983年1月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落款为泉州市人民政府,时间为1984年6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996年前拍摄的涂门水关遗址全貌(翻拍)

历史

涂门水关遗址曾为重要交通、水利枢纽

古时泉州城有七个城门:仁风门(现东门)、义成门(现西门)、德济门(现南门)、朝天门(现北门)、通淮门(现涂门)、临漳门(现新门)、通津门(现水门),各城门都有水关与护城河通连。

“涂门水关在古泉州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刘志成说,涂门水关建于唐末年间,是当时泉州城中部与东南部水利通道,古时晋江每天潮水涨落时都会流经这个水关。

据泉州文库办公室副主任杨清江介绍,涂门水关是当时的水利枢纽,发挥防洪、排水、灌溉等功能;同时也是城中重要的交通枢纽,当时百姓可通过水关,利用船舶在城内外进行货物交易。因涂门水关相比其他水关地势较低,有一段时间,泉州城所有水路都汇集到百源川池(现市区工人文化宫内),再经涂门水关流出城外。“涂门水关是几个水关中唯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清道光年间泉州城地图中可看到涂门水关遗址位置(画红圈处)

部门

旧城改造时被掩埋 将进一步挖掘研究

“基本可以断定这就是涂门水关遗址的一个组成部分,至于是不是主体部分,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在现场勘察的鲤城区文体旅游新闻出版局工作人员吴先生表示,根据挖掘出的拱顶所处位置及其建筑构件可判断,该建筑确为涂门水关遗址。

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怎会被埋于水泥板下呢?据杨清江介绍,1996年 ,他曾参与“泉州古城遗址踏勘与研究”课题组的工作。在八卦沟东段工程施工期间,涂门水关遗址周边建筑已被全部拆除,整个水关完全裸露,并未被掩埋。此次施工,让深埋地底十几年的涂门水关遗址得以重见天日是意外发现。

“应该是1997年至2000年涂门街旧城改造期间被掩埋的。”吴先生告诉记者。目前相关单位已通知现场停止施工,将请专业人员进一步挖掘,根据具体情况再制定保护方案。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