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一村民老屋现两块清代匾额 其主人系清朝翰林

日前,汉阴县文保部门在该县平梁镇二郎村成家老屋发现两块清代匾额。据介绍,匾额的主人均系清朝同治年间的翰林。

被发现的两块匾额,一方是成廷贵的功名匾,中间题写着“干城续詠”四个大字,落款为“同治十一年小阳月二十九日谷旦”,右边竖写着“钦加翰林院孔目衔汉阴厅儒术上堂加三级纪录五次传为”,标名了成廷贵功名身份;另一方是众亲族贺送翰林成廷贵祖父成正印夫妇70大寿的寿匾,上题“康强逢吉”几个大字。

成氏第13代孙、83岁的成典忠老人告诉记者,他们听老人说,汉阴成氏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从湖北麻城孝感乡义村迁至汉阴的,成廷贵的功名匾是清廷派专人敲锣打鼓隆重送来汉阴老家的。从功名匾得知,当时汉阴厅的成廷贵,是清同治皇帝钦加的翰林院孔目衔。

翰林是干什么的?翰林院孔目是个什么官呢?记者采访了安康一位资深历史教师,据其介绍: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明、清改从进士中选拔。孔目原指档案目录。唐代州、镇中设”孔目官“掌六书,宋以后渐不用此名,独翰林属官有孔目,清代翰林院设孔目,满、汉各1人,从九品。

据介绍,在中国历史上,曾长期存在着一个带有浓厚学术色彩的官署——翰林院。尽管其地位在不同朝代有所波动,但性质却无大变化,直至伴随着传统时代的结束而寿终正寝。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是传统社会中层次最高的士人群体。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