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汉阳陵考古获新发现 汉景帝主张薄葬有实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汉阳陵考古队工作人员正在对出土的木质构件遗迹进行保护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汉阳陵东阙门遗址发掘现场

今年4月正式启动的陕西汉阳陵考古发掘又有了新的重大发现,占地1500平方米的整个东阙门遗址已发掘清理了400平方米,隐藏在层层封土下的遗址面貌逐渐清晰起来,12月15日,汉阳陵博物馆发布了陵园东阙门遗址发掘的阶段性成果。

汉阳陵又称阳陵,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附近,是汉景帝刘启与王皇后“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1990年,在建设西安、咸阳机场公路时,考古工作者在帝陵东南区域发现了南区外藏坑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一批震惊世人的彩绘着衣式裸体陶俑,这一成果获得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裸体陶俑也被西方人称为“微笑的俑”。

三大发现透露的文化信息

今年4月以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汉阳陵博物馆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成汉阳陵考古队,对东阙门遗址的南半部进行考古发掘。汉阳陵陵园东阙门遗址采取开放式发掘模式,公众可以近距离观摩发掘的过程。目前已发掘400平方米,清理出大量建筑遗迹和文物,有南侧内门塾、主阙夯土台、夯土墙、柱槽及大面积的草拌泥墙皮等。

根据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坐西面东的汉阳陵正门东阙门的形制为古代最高等级的阙——三出阙,象征皇权至高尊崇的地位。陵园城垣四周中央均有一门阙,东西南北共四门阙。南阙门遗址已经发掘完毕,并已在原址上建成气势恢弘的半地下式遗址博物馆,供游人参观体验。

“和以前发掘的南阙门遗址相比较,东阙门的遗迹更加丰富,保存状况更为良好,为我们研究古代阙门的建筑构造、探寻帝陵损毁原因及过程提供了新的线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汉阳陵考古队副队长杨武站表示,根据发掘情况和勘探资料,此次考古主要有三大新发现:

发现一:大量火烧夯土透露,东阙门或毁于猛烈大火。

在考古现场,考古人员发现,大量夯土被火烧成赭红色,原来修建东阙门的木柱已呈火烧后的炭化状。杨武站说,他们在发掘东阙门时,曾发现大量经过火烧的夯土、土坯及瓦片等堆积,堆积厚度达0.5米至1.0米。柱槽周壁被火烧成砖红色,堆积物中有炭化的木头。考古人员表示,种种迹象表明,一场猛烈的大火使东阙门在短时间内被彻底毁弃。

发现二:大面积双层草拌泥墙皮,陵园曾经大规模维修或重建。

在东阙门南侧主阙台西壁,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面积的草拌泥墙皮。墙皮长度达25.5米,厚度约10厘米。墙皮由两层构成,每层厚度约5厘米。由此,考古专家推测,东阙门在使用过程中至少经过一次大规模的维修或重建。之后,很可能是在汉代刘氏政权衰落或者灭亡后不久,一场持久猛烈的大火彻底地终结了东阙门的历史使命,之后再也没有被重建或修复过。

发现三:三层青灰色彩绘,帝陵修建深受五行思想影响。

透过草拌泥墙皮的表面,专家发现了多处青灰色彩绘痕迹,有些草拌泥墙皮表面发现多达3层的彩绘。这表明,西汉时期陵园建筑的维护是经常性的。结合在发掘南阙门时曾发现零星红色彩绘痕迹,考古专家认为,西汉帝陵在设计、装饰方面深受五行思想的影响。据介绍,根据古代五行理论,有东之青龙,西之白虎,南之朱雀,北之玄武,黄为中央正色,分别与金木水火土相对应,色彩上分别是东青、西白、南红大量采用现代科技考古技术

在此次东阙门遗址考古发掘中,首次大量采用了现代科技考古技术,从发掘之初,就引入了PTK定位技术、国家地理坐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不仅完整、精细地记录了考古全过程,还为整个考古工作提供了精确的数据支撑。

据技术人员介绍,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以通过每秒100万激光点在文物本体的反射,获得文物空间的三维坐标和信息,实现考古过程的瞬时记录。相对传统考古,数字化考古技术可以原真复原文物,进而可以合理倒推获取这个建筑物遗址营建、毁损的过程。

为了充分展示文化遗产的魅力,汉阳陵博物馆在考古发掘、文物展示上不断创新,建成了全国首家遗址上悬空式博物馆,游人可俯瞰整个考古遗址全貌和考古工作实况,原真性、艺术性呈现了历史原貌,还开发出了模拟考古、体验考古等文化体验内容。在游人进入地下博物馆的必经之路,还专门设立了普及考古知识的漫画展板,为有兴趣的游客详细讲解考古知识,向公众普及考古学和文化遗产知识。

考古发掘再现“文景之治”

可以说,汉阳陵是中国封建帝王“事死如事生”丧葬观念空前盛行的真实体现,也是迄今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汉代帝陵陵园。现已探明,汉阳陵主要由帝陵陵园、后陵陵园、南区外藏坑、北区外藏坑、礼制建筑、陪葬墓园、刑徒墓地以及阳陵邑等部分组成。由于众多陪葬墓的发现与揭露,以及大量形神毕肖的汉代陪葬裸体俑群的出土, 使得阳陵一时间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

汉阳陵考古探明,整个陵园以帝陵为中心,四角拱卫,南北对称,东西相连,布局规整,结构严谨,显示了唯我独尊的皇权意识和严格等级观念。阳陵帝、后陵均为“亚”字形,坐西面东,这在西汉十一陵考古中是首次发现,解决了学术界关于汉陵面南还是面东这一长期争论不休的难题,对汉代宫廷制度、帝王生活、陪葬习俗的研究都具有重大价值,还形成了与秦始皇陵以及唐宋以降帝陵陵园中一陵独尊格局迥然不同的独特景观,在中国古代陵墓发展史上具有典型性。

“与民休息”的汉景帝主张薄葬,汉阳陵的考古发现也证明,这里的陪葬品数量虽然众多而体量却普遍较小,陶器众多而金银器和青铜器很少,但是,出土的陪葬品内容之丰富却远远超过秦俑坑。汉阳陵种类齐全的陪葬品,也是西汉初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缩影。出土的武士俑披坚执锐、严阵以待,仕女俑宽衣博带、美目流盼、生动异常。尤其是陪葬坑出土的猪、马、牛、羊等动物造像,成群成组地密集排列,俨然一座庞大的地下“动物世界”,在中外考古史上都是极为少见的。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