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发现两件商周时代后仿贝 为当时的"货币"

日前,安徽省凤阳县临淮关镇东关一农民将自己合法珍藏多年的两件后仿贝(见图),一枚贝形玉石贝、一枚骨贝币,公开、合法出售给谭某某。

从史料记载看,商周时代经济贸易发展,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生产力亦不断提高,社会分工日趋明细,创造的剩余价值逐步积累,交换各自多余和所需的商品活动日渐频繁,货币的需求量亦随之增大,这时的天然贝类货币已不敷使用,为弥补自然货贝流通不足,先民们便就地取材,把骨头加工成骨贝,把玉石加工成玉贝或石贝,有时还用坚硬的木头加工成木贝,以此来充当货币流通。这些被加工成型的仿贝统称人工仿贝货币。仿贝交换价值约等于或稍低于天然货币。至春秋仿贝逐渐丧失货贝功能而变成一般装饰品,许多作殉葬用。但边陲地区如云南等地少数民族,曾沿用至元明时代。

近年,山西侯马地区发现大量的各类仿贝,均为有孔贝;山东沂水地区出土的一批骨石仿贝,均为单孔贝;《舟山钱币》所载朝阳地区出土的60枚骨贝全部为双孔贝。在凤阳县发现的这两件玉骨仿贝属于枣核形双孔仿贝币,即属于早期仿贝。该贝质地为白色玉滑石,长33mm,宽19mm,厚3mm。;骨贝,长33mm,宽19mm,厚2.8mm。这两枚仿贝,正面中间刻有一凹槽,槽的两侧刻有栉齿纹。贝的两端各有一圆孔,背面平坦,制作精细、规整。

据有关文物专家介绍,虽然未亲见这两件仿贝,但是从图片资料上来看,这两件枣核形贝,应属于后仿,对研究淮河下游地区商周时期的历史、紊乱的币制,以及商周的政治、经济和贸易情况有较大的考古价值和实物佐证价值。

责任编辑:hanyu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