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考古: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惠及人民群众双赢

——专访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陈显琪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帮助我们重拾人类记忆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全社会共同的文化财富。随着经济建设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我们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埋藏在地下的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挑战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严峻。如何更有效地保护文化遗产,同时又将它们最大限度的利用起来?文化遗产惠民除了免费让百姓走进博物馆、图书馆等,还有没有其他方式?为此,我们专访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陈显琪。

记者:目前,公众考古主要实现途径是什么?

陈显琪:公众考古的本意是普及考古研究成果,帮助公众解读文化遗产,让更多的公众享受文化遗产,培养公众文化的自觉和文化的自信,提升民族的文明素质。其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编写通俗版考古报告、直播考古发掘工作、组织考古科普讲座以及参与考古发掘的活动等等。以前,考古单位以考古发掘为主要工作,主要发挥的是科学研究职能,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遗产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多。考古工作者也自觉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继续做好考古科学研究的同时,也在宣传普及上下功夫,公众考古应运而生。我们在这方面也有所探索,例如联合中央电视台做了韩城梁带村考古发掘、兵马俑考古发掘、西安凤栖原张安世墓园考古发掘等直播活动。此外,我们还结合每年的“文化遗产日”,让大众亲身体验考古现场、到学校举办考古讲座等等。这些方式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下一步,我们还将建设考古博物馆,集中展示考古文化和考古历史,这也是很好的公众考古内容。

记者:电视直播对考古存在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陈显琪:直播在拉近和大众距离的同时,也存在相当的风险,万一在发掘过程中出了问题怎么办?这不仅考验考古人员专业技术是否精湛,也是对发掘部门与保护部门协作程度的考验,还是对考古与公共服务相结合的考验。直播前,我们要事先准备考古发掘预案、文物保护预案、现场安全预案、央视转播预案等等,让观众除了感到考古探秘的一面之外,还强烈地感到了文物保护工作的科学和严谨。以前和今后,电视直播都是公众了解考古、考古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我们还考虑运用网络技术,把考古现场的信息传送到将要建设的考古博物馆中,让公众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可以了解到最新的考古动态和成果,使我们的考古博物馆成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记者:陕西省的公众考古一般选择什么样的时间点进行?

陈显琪:首先,应当明确公众考古是一个考古科普活动,是需要经常、长期开展的一项工作。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新的尝试领域,还需要不断探索认知其工作规律和多种有效的方法。其次,我们也会和其他兄弟文博单位一起,结合中国“文化遗产日”、“博物馆日”等节日开展公众考古活动,形成较大的宣传态势引起大家广泛关注。第三,结合考古发掘中具有文化发现意义的时段和节点进行直播,比如今年4月份中央电视台直播西安凤栖原张安世墓园的考古发掘。

记者:文化惠民是党和政府近几年亲民政策、爱民政策的体现,也是“执政为民”理念在文化上的具体反映。作为文化事业一部分的考古行业该如何拉近和百姓的距离?

陈显琪:考古学是研究历史、探讨古代社会发展演变规律的学科,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内容。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民生工程的内容之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也是考古工作服务社会的切入点之一。多年来,陕西的考古工作者在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发掘中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很好地实践了既有利于经济建设,又有利于文物保护的两利原则。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为社会奉献了一批珍贵的文化遗产的成果,我们编写的《留住文明》——陕西“十一五”期间基本建设考古重要发现一书就是很好的例证。

同时,考古工作也在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自觉与时俱进,2002年在杭州召开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学术研讨会”上,“考古学与公众——考古知识的普及问题”成为主题,我国考古界已经开始尝试拉近考古与公众的距离。通过公众考古,让神秘的考古过程展示给群众,让大家享受到考古之美,进行科普的同时,人们也自觉地加入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