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世双层阁楼墓将“迁回”省博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近日,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郊区安昌村一家建筑材料厂在扩建取土时发现了两座古墓,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驻晋东南站考古工作人员仔细辨认后,确定这两座古墓为金代墓葬,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其中一座双层阁楼墓室极为罕见。

就在11月底,山西博物院有关专家将对两座墓葬进行考察,并采取一定措施将原物迁回太原做进一步保护。

“长治地区首次发现金代双层阁楼墓葬,只是墓中没有墓志铭或题记,我们只能从出土的十余件陶、磁等陪葬品,以及墓葬结构和规模来看,墓主人应该是当时的大户人家。”负责此次发掘工作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驻晋东南站站长杨林中表示。

工厂扩建挖出两座金代墓葬

2011年10月6日,当长治市民正在享受十月黄金假期带来的欢乐时,长治市郊区安昌村一家建筑材料厂里,两辆大型挖掘机正在取土扩建场地,惊奇地挖掘出了两座古墓。当时的企业主立刻停止工程,并对实地进行了隔离保护,随后企业主迅速将此事上报到了长治市文物旅游局。

10月8日,经过两天的准备,长治市郊区文物旅游中心的主要工作人员,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驻晋东南站组成考古队,着手开始对两座古墓进行发掘。

由于挖掘机在作业时,已将古墓上层土方挖开,墓室结构裸露在外,为了更好地开展发掘工作,考古队员又在墓道原有砖基上向外扩宽1.2米,待队员们进入墓室后,墓中砖雕仿木建筑结构让队员们确定这两座古墓为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的金代墓葬。

据杨站长介绍,两座墓葬相隔4.5米,坐北朝南,顶部呈穹庐形,内部呈正方形,为仿木结构砖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而且还是家族合葬墓。两座墓室不同之处是,一座是单层墓葬,另一座则是双层楼阁式墓葬。

单层墓葬为砖雕仿木建筑结构,高3.2米,直径2.1米。当中大小墓室共有9个,其中最小的墓室0.23平方米,最大的墓室1平方米。墓壁用青砖砌成,墓内雕刻有门窗、斗拱、立柱、檐椽、瓦脊等,画着墓主人生前用过的水井、碾子、石磨等生活用具。

双层楼阁式墓葬也为砖雕仿木两层楼阁式建筑结构,高5.5米,直径2米。上下两层共有墓室17个,最小的墓室0.23平方米,最大的墓室1.32平方米。墓壁同样用大青砖砌成,墓内同样雕刻着门窗、斗拱、立柱、檐椽、瓦脊等,墓壁上同样画着墓主人生前用过的水井、碾子、石磨等生活用具。

“两座墓葬为研究当时上党地区丧葬文化,以及社会经济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杨站长表示。

墓室仿木结构结合砖雕和壁画两大特色

在金朝统治时期,其地域大体包括了北宋时期的中原北方地区和辽朝统治的区域,因而墓葬风格大体在辽墓和宋墓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再从墓葬的族属看,金统治区内的墓葬大体有女真族风格的墓葬、辽墓风格的墓葬和宋墓风格的墓葬。

杨站长告诉记者:“每个时代都会有一些代表性的实物,就拿电视机来举例,形状各异的电视机所处的年代也不同。山西地区的金代墓葬注重营造墓室,流行砖雕、仿木结构、墓壁彩绘,都是金代墓制的一种代表形式,基本上与北宋后期相同,而且随葬品较少,具有宋墓风格。”

此外,两座墓葬所采用的仿木结构建筑,是中原和北方地区金代墓葬最有特色的一种砖室葬,特别是这种墓室结构在10世纪中叶的辽代汉人墓中就已经出现过了。

“墓室内仿木结构的表现手法有两类,一是以雕砖为主的仿木结构砖墓,另一种则是以壁画为主的仿木结构壁画墓。有的墓内同时以壁画和雕砖作装饰,周围的壁饰则以桌椅家具及主仆侍从等。”杨站长说,“这两座金代墓葬采用砖雕和壁画互相补充的手法,不仅在墓内雕刻有门窗、斗拱、立柱、檐椽、瓦脊等,墓壁上还画着墓主人生前用过的水井、碾子、石磨等生活用具。但是墓内砖雕的手法并不纯熟,工艺也不算精致,仅为后人展现了墓主人生前的排场。

山西同一时期罕见的双层阁楼墓

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考古队员发现的金代墓葬基本都是单层墓葬,在平日里查阅资料时发现,即便其他地区发现有双层墓葬,也只是在甬道周围的墓壁上以壁画的形式画出一个假墓室,又或是利用砖雕技术雕刻出二层墓室。所以,此次在长治地区发掘出金代双层阁楼式墓葬,在山西同一时期墓葬中实属罕见。

然而,让考古队员失望的是,除了在墓中发掘出十余件陶、磁器件后,没有发现墓志铭,墓壁上也没有题记,墓主人身份成了一个谜,大家只能从墓室结构上来推断,墓主人生前一定是大户人家。

“我从事考古工作三十多年,对金代墓葬一直有所研究。现代人住复式结构的房子还要花一大笔钱,何况是这个墓的主人,在当时一定是个富人。而且,两个墓葬中的许多骨骸是迁移过来的,可想而知当时的上党丧葬文化亦是如此,同时凸显出了当地经济的发达,人们的生活很富裕。”杨站长总结道。

墓葬将迁太原做进一步保护

11月中旬,两座墓葬已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驻晋东南工作站和长治市郊区文物旅游发展中心组成的考古队发掘清理完毕,在随后总结工作中,考古队员们又开始对墓葬做出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我们一开始给当地文物部门提出意见,要在原址上保护这两座墓葬,这就需要占用材料厂的地皮。再者就是当地风俗,老百姓介意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出现这些东西,这会影响他们的生活。”杨站长说,“我们后来又想到在长治郊区另辟一块地方,将墓葬迁出,今后再发掘出的墓葬都可安置在此地,形成一个墓葬博物馆。但这两个意见都因天气寒冷、工期较长等因素,未能被当地文物部门采纳。”

最后,经多方敲定,工作站和当地文物部门决定邀请山西博物院有关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后,原物迁回太原做进一步保护。

“到时我们会根据相关文物保护措施,利用专业技术迁出墓葬,并在专家的帮助下,把金代双层阁楼式墓葬原原本本还原在山西博物院内,让后人进一步了解上党地区的丧葬文化。”杨站长在最后说。

图片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驻晋东南站站长杨林中提供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