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长铁路复线武安固镇段发现战国至汉魏墓葬

记者11月9日从河北省文物局获悉,邯郸市文物局对近期在邯长铁路复线武安镇段进行抢救性发掘的文物进行梳理里,发现此次发掘的墓葬年代跨越了战国和汉魏。

2011年3月至7月间,受省文物研究所委托,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对邯长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武安固镇段征地范围内探明的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工地位于武安市固镇村北,邯长铁路K63+150米至K64+50米之间,长约900米,宽15—27米。这一带当地俗称"棋盘地",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固镇古城遗址保护范围,墓葬发掘区最近处距古城遗址约100米。

本次共发掘清理古墓葬59座,出土文物近300件(套)。墓葬多开口于耕土层下或第②层黄沙土下,距地表深0.6—1.5米。墓室深浅不一,最浅者距地表1.7米,最深达6.9米,一般都在2.5—4米之间。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品分析,古墓年代主要分属战国、汉、曹魏三个时期,并以汉代墓最多,战国墓次之,余为曹魏时期。

墓葬形制主要分三种:一是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口大底小,呈斗形,部分有生土二层台;二是土洞墓,墓道以斗形为多,从墓道一端掏掘墓室;三是窄长墓道多室砖墓。墓向不一,战国墓多为东南、东北向;汉魏时期的墓多为东南、西南向。墓葬规模以中型为主,有单人葬、双人合葬及并穴合葬等,除部分使用棺椁外,多数为单棺。葬式以仰身直肢为主,还有侧身屈肢、仰身屈肢等。年龄多在40—55岁之间,最小的约20岁,最大的约60岁左右。

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另有铜、铁、银、玉、石、玛瑙、琉璃、骨器等,还发现有红胶泥制品和漆片等。除鼎、豆、壶、盘、匜、碗、盆、罐、瓮等常见器物类型外,还发现有铜鼎、铜蒜头壶、铜剑、错金镶松石铜带钩、铜印章、铜饰件、玛瑙环、玉饰件、陶仿、陶鸟等做工精美、造型独特、图案清晰、纹饰细腻的器物。尤其具有典型秦文化特色的青铜蒜头壶,不仅在我市尚属首次发现,在我省各地也极为少见。 据悉,本次古城外侧“棋盘地”大批战国至汉魏时期墓葬的发现,不仅为判定武安古城的性质、延续时间和繁荣状况提供了证据,而且,形制各异的墓葬结构,颇具特色的随葬器物,也为研究该地区战国至汉魏时期的丧葬习俗、文化特点及工商业发展水平增添了新的实物材料。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