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家坝水电站四川宜宾淹没区考古大揭秘

为配合向家坝水电站建设,1991年,四川省文物考务研究院在宜宾市文物管理所、屏山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的协助下,对淹没区(四川)进行首次考古调查,2003年、2006年、2007年先后多次进行了复查和勘探,共发现53处地下文物点(古遗址10处、古墓葬43处),时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明清,历时近5000年。从2009年1月开始,向家坝水电站淹没区地下文物的考古工作正式开始,经过近三年的考古发掘,目前已完成发掘23872平方米,累计出土各类标本30000多件;其中重要文物4000余件。那么,在这次被誉为到目前为止全川最大的考古发掘活动中,究竟有哪些重大发现?对于研究宜宾乃至川南地区的历史又有哪些意义?本报为您揭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重要遗址和墓地

叫花岩遗址 (2009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位置:屏山县楼东乡

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

发现:新石器时代房址10座,灰坑42个,出土器物500多件,陶片5000余片。

分期与年代:经初步整理研究,叫花岩遗址可分为二期:

第一期:距今约4700—4500年。

第二期:距今约4500—4000年。

沙坝墓地(2010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位置:屏山县楼东乡

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

发掘成果:战国时期——西汉早期墓葬40座,东汉砖室墓1座,出土各类器物400余件。

分期与年代:经初步整理研究,沙坝墓地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战国晚期 陶器组合:圜底罐、釜、釜甑和豆;铜器:铜釜。

第二期:战国末期——秦 新见陶器:壶、鍪、小口瓮;铜器开始出现剑、矛等兵器以及带钩、环、印章等。

第三期:西汉早期 圜底罐的数量急剧下降,不见釜甑,小口平底瓮开始大量出现。

石柱地遗址及墓地(正申报2011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位置:屏山县楼东乡

发掘面积:四次共发掘10000平方米

发掘成果:新石器时期:房址3座,灰坑5个。商周时期:房址17座,墓葬2座,灰坑近200个,灰沟5条,窑址1座。秦汉时期,墓葬130余座,灰坑80余个,灰沟2条。出土各类器物2000余件。

2006年7月,淹没区地下文物复核时在楼东乡发现砖室墓1座、石室墓2座,大量汉砖等,初步确认为一处秦汉时期墓地。2010年5月,对墓地及周边台地进行大规模勘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三个以冲沟为界的台地发现有大面积的新石器、商周时期文化堆积,及大量战国秦汉时期墓葬。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石柱地遗址(墓地)四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00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期、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以及明清时期各类遗迹近800余个,出土铜器、银器、铁器、陶器、石器等各类小件器物近2000件,标本上万件。

(1)新石器时期遗存

遗迹:房址、灰坑 房址为地面建筑,无基槽,由柱洞组成的杆栏式近方形、椭圆形建筑。

遗物:主要为陶器和石器。陶器以夹砂陶为主,陶色有黄褐陶、红褐陶、黑褐陶、灰褐陶和灰陶等。器型有宽折沿花边口绳纹罐、盘口器、侈口折沿罐、圈足器等。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刻划纹等。石器有磨制石器和打制石器。有斧、锛、凿、砍砸器、刮削器等。

(2)商周时期遗存

遗迹:房址、墓葬、灰坑、窑址、灰沟等250余个。房址:20余座,均为地面建筑。分两类:一类是有基槽、柱洞,共2座,保存较差。另一类为无基槽,由柱洞组成的杆栏式建筑,近方形、椭圆形。灰坑:有椭圆形、圆形、方形、长条形、不规则形等。墓葬:2座,竖穴土坑墓,保存较差,随葬器物较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物:主要为陶器和石器,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有灰褐陶、红褐陶、红陶、纹饰以素面和绳纹为主,少量的菱格纹、弦纹等。器型有尖底罐、尖底杯、圜底钵、尖底盏、小平底罐、高领器、圈足器、网坠、纺轮等。

(3)战国秦汉时期文化遗存

遗迹:墓葬、灰坑、房址、灰沟等遗迹250余个。

墓葬:140余座,墓葬形制多样,有长方形竖穴土坑墓,砖室墓,石室墓,瓮(瓦)棺葬等,分布规律,随葬品有陶器、铁器、铜器、石器等。灰坑:椭圆形、方形、不规则形等。

遗物:陶器主要为夹砂陶,陶色有灰、灰褐、黑褐、黄褐、红陶等,器型有罐、瓮、甑、釜、豆、单耳罐、双耳罐、三足釜等;铜器有鍪、釜、矛、剑、镯、印章、钱币等;铁器有铁剑、铁削、环首刀、铁斧、铁叉等;另有玛瑙串珠、银手镯等随葬品。

(4)明清时期文化遗存

灰坑、灰沟、房址、墓葬等各类遗迹近205个。出土有陶器、铁器、铜器、石器及大量的瓷器等遗物。瓷器以青花瓷、青瓷、酱釉瓷为主,器型有盘、盏、壶、杯、罐等。

东岳庙遗址

位置:屏山县新安镇

时代:商周——汉代

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

发掘成果:1、发现有商周及汉代地层堆积;2、商周时期的陶片多为夹砂灰陶,纹饰主要为绳纹,器型包括高柄豆、小平底罐、小平底钵、翻领罐、矮领罐、直领罐、圈足器等,与三星堆遗址第四期和十二桥遗址出土的部分器物类似。

小街子遗址

发掘面积:5025平方米

发掘成果:发现明清时期的房址3座,墓葬4座,灰坑59个,灰沟7条,灶1座,路1条。出土各类器物500余件及大量明清时期瓷片。

长沙地遗址

位置:屏山县楼东乡

发掘面积:500平方米

发掘成果:明清时期房址4座,墓葬1座,灰坑17个,灰沟2条,窑1座。出土各类器物100余件。

正在发掘的遗址、墓地

目前共有6处遗址、墓地正在发掘,计划发掘面积14500平方米,将于年底完成。至2011年12月,将累计完成发掘面积37211平方米,占总发掘面积46186平方米的80%。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考古价值

填补川南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空白

四川大部分地区均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川北有中子铺、张家坡、罕额依遗址、营盘山、姜维城遗址等;川西有麦坪遗址、金钟山遗址等;川西南有礼州遗址、横栏山遗址等;成都平原有三星堆遗址和宝墩遗址等;川东北有擂鼓寨、月亮岩遗址等。唯独川南数万平方公里(自贡、内江、资阳、泸州、乐山、宜宾、眉山)为一片空白。

叫化岩新石器时代遗址、石柱地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发现改变了这一现状,将对川南地区的历史的认识提早了近3000年,对建构四川新石器时代的谱系具有重要意义。

加深了对成都平原与峡江地区考古学文化之间联系的认识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成都平原陆续发现了一批以宝墩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些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长江中下游的文化因素,经过90年代后期三峡库区的大量考古发掘,证实了峡江地区是成都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联系的枢纽。但是从重庆至成都平原500公里范围内一直未发现相关遗存,而叫化岩遗址、石柱地遗址的发现,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

距今4700年左右,叫化岩遗址的外来文化因素主要来自于重庆峡江地区的玉溪坪文化。

从距今4500年左右,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因素开始在叫化岩遗址中大量出现,而来自于重庆峡江地区的文化因素则有所减少。岷江下游宜宾河段曾多次采集到新石器时代的遗物,推测宝墩文化应是顺岷江而下至宜宾然后溯金沙江而上至此。这一时期重庆峡江地区的中坝文化与宝墩文化有着一批较为类似的器物,如高领圆肩壶和盘口深腹罐等,有学者推测二者在嘉陵江一线曾发生过密切往来,现在看来金沙江下游地区至少也是二者交流的一个重要枢纽。

为寻找夏商文化从峡江进入成都平原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夏商时期,举世闻名的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了大量带有中原文化因素的器物,这些器物的来源一直是学术界着力探索的课题。

石柱地遗址、东岳庙遗址等商周时期遗存的发现,为研究金沙江流域和峡江地区、成都平原先秦时期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材料,从而为寻找夏商文化从峡江进入成都平原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提供了蜀人南迁的重要线索

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蜀人的一支南迁,据文献记载经川南进入云南、越南一带。向家坝水电站淹没区自古以来一直处于川滇的交通要道上,沙坝墓地、石柱地墓地等蜀人墓地的发掘,将有助于我们解开蜀人南迁之谜。

蜀国灭亡后,蜀人的一支极有可能沿岷江而下抵达早已有根基的僰地。此前在峨眉符溪和犍为金井等地已经发现属于战国晚期的蜀人遗存,本次在屏山沙坝墓地、石柱地墓地发现的这批墓葬,带有典型的蜀文化风格,更足以证明蜀人曾南迁至此。

汉代考古取得重要收获

石柱地墓地发掘的大批汉代墓葬,时代在西汉初期到新莽时期晚期,是川南地区发现的最为重要的墓地之一。墓葬形制多样,包括土坑墓、砖室墓、石室墓、瓦棺葬等,随葬品丰富,富有特色,包含多种文化因素,对四川地区汉代考古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这一时期的土坑墓形制较为普遍,而石室墓的墓葬形制与川东及峡江地区极为相似,随葬器物亦相似,如巫山双堰塘等墓地均有此类墓葬发现;西汉王朝建立以后,在中央政权有效统治疆域内广泛出现的器物,陶器盆、甑、罐、壶等,铁器有斧、剑、削等;第三组为战国时期随着秦、楚、蜀三国之间的军事活动而进入的器物群,如蒜头壶等。足见该区域为蜀人南迁路线上的重要据点,也更说明该区域正处在文化交汇的漩涡地带。

对研究屏山元明清历史提供实物依据

屏山县元至十三年(1276年)置马湖路总管府,治所涪,即今新市镇;元大德四年(1300年)迁至今锦屏镇,下辖6个长官司。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为马湖府。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置屏山县,隶属马湖府。清雍正五年(1727年)撤马湖府,改属叙州府。

从现在的考古发掘情况看,发现大量明清时期的遗迹,出土了大量明清时期的瓷器、铜器、石器等,对于研究屏山元明清的历史提供了更多的实物材料。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