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台海域捞出古瓷器碎片

由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组织的水下考古培训班目前已在胶南琅琊台开班,近30人的全国各地专家将在9月围绕琅琊台海域开展试探性水下发掘。据悉,10日,专家培训班已经在琅琊台外海域发现了部分古代瓷器碎片。

“青岛拥有7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众多优良的港湾,根据近年来特别是2002年青岛市第一次大规模水下考古调查时的重大发现,再加上青岛近海海域风浪较小的特点,国家水下考古中心决定把此次培训班放在青岛。”青岛市文物局人士10日介绍说,2002年,水下考古专家在琅琊台海域找到了明末沉船遗址,并在遗址附近发现了铁锅和明朝后期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等文物。今年,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专门在青岛市文物局成立黄渤海水下考古工作站,计划借助各种水下探测仪器,摸清青岛沿海和黄渤海近海海域水下文物的“家底”,发掘并保护水下文物。“摸家底”的第一站,就是黄岛海域。

据介绍,由于古代的航海技术相对粗放,因此,青岛海域的沉船有相当一部分距离海岸较近,一般都在10米至20米深的水下。加上目前胶州湾的海域面积比古时减少了三分之一,大量的古代沉船很可能就埋藏在青岛近海。“2002年,我们曾在鸭岛一处明暗礁附近发现了明代沉船。沉船遗物以铁质凝结物为主,分布范围南北长约15米,东西宽约5米,凝结物主要由铁锅等铁质器物组成,其中还夹杂有成摞的青花瓷器。”青岛市文物局专家介绍说,唐宋以来,青岛海域都是我国北方重要的贸易港口,并开辟有至日本、高丽的海上贸易航线,因此古代沉没的商船上肯定存有大量的文物。尤其是瓷器,从宋、元到明清时期,瓷器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商品,因此,沉船上肯定有大量瓷器,说不定还有存世极少的珍品。另外,春秋时期吴国与齐国曾在黄岛海域进行过齐吴海战;南宋和金朝也曾在黄岛海域爆发过大规模海战,因此海底肯定还有不少春秋时期和宋代战船以及兵器等文物。

专家预计,按照我国南海水下考古的经验,青岛近海的古代遗迹应该有两类,一类是确凿无疑的古代沉船遗址,另一类是基本上不见沉船的遗迹,以散落的瓷器碎片为主。

责任编辑:hanyu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