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山中深藏神秘古寺遗址 清理出碑刻21处(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各色的明清古碑湮灭于荒草丛中。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正觉古寺明清古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寺遗址

古寺让不少史学界、宗教界专家学者苦寻多年

遗址还发现了20多块明清朝代的碑刻和两座和尚墓葬

文、图/记者卜瑜 通讯员赖南坡

唐代韶州东平山正觉寺,作为禅宗五家之一的“沩仰宗”弘法最盛之地、始祖仰山慧寂涅槃之地,其确切所在,近百年来却一直湮没于历史的烟云之中,未有定论。

乳源资深文史专家、乳源社科联副主席许化鹏昨日向记者透露:经过多番调查研究,基本可以确定史学界、宗教界一直在苦苦寻找的千年古刹正觉寺,就藏身于乳源洛阳镇白竹东坪的一座小山上。

遗址还发现了20多块明清朝代的碑刻和两座和尚墓葬,足以印证正觉古寺之所在。

记者探访

荒野山中深藏神秘古寺遗址

昨天上午,记者驱车来到了距离乳源县城10多公里的白竹东坪。据乳源县旅游局文清良副局长介绍:“从小就听老人说,自古庙墩山上就有一座大型寺庙,和尚多达上千人,庙中农禅并举,拥有良田数百亩。为灌溉大面积的良田,和尚们还专门在山中修建了一条深约1米,宽约2米,总长约3公里的灌溉水渠。这条水渠至今仍能找到,被乡人们称作‘和尚圳’。”

许化鹏说,正觉寺,当地人俗称“东华寺”,坐落于今东坪村北约一公里的庙墩山下。庙宇已不复存在。当地老人称,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还有和尚在此居住。 

今年7月,许化鹏和文清良无意中发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华方田教授研究沩仰宗和慧寂祖师生平的一些文章后,发现庙墩山上的寺庙遗址,很有可能就是史学界、宗教界一直在苦苦寻找正觉寺。两人于是结伴来到了庙墩山:他们雇请了多名老乡,经多日的斩草开路,终于抵达了已成一片荒野的古庙遗址。

现场勘察

清理出碑刻21处 发现两座古墓

这片遗址位于海拔700多米的高山腰间,山间有一汪面积达数平方公里的绿水令人心旷神怡。

据粗略清理,遗址中目前可见明清期间的碑刻21处,裸露可见的屋基面积约1500平方米。许化鹏说:“从这些遗址中可以看出,原寺宇建筑为坐北朝南,前可望重重山峦,可见山下一水流至寺前方,转而环右绕西而去。而古岭南人上京的必经之道古京古道,就在距离遗址约2公里处。左有古道通京,右有天水西流,不愧是一处洞天福地。”

经过勘查现场碑记,许化鹏发现了许多字迹斑驳的古碑。古碑上,“东华山镇(正)觉古寺”、“祖师慧寂禅师”等字样仍可辨认,成为正觉寺遗址所在的最有力物证。调查中,许化鹏还在古寺遗址处发现了两座和尚古墓。古墓曾经被盗,墓砖散落,旁边还有两个破瓦坛,坛里还有一些遗骨。

揭秘

多种证据可佐证谜底

许化鹏告诉记者,“沩仰宗是中国佛教禅宗中形成最早的派别,在唐宋之际曾经盛极一时。而东平山正觉寺,是由祖师建造、弘法,并且是该派最为隆盛的寺庙,又是祖师涅槃之地。1200多年以来,正觉寺犹如一处海市蜃楼,给世人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

宋代宰相余靖曾于公元1049年写下了《韶州重建东平山正觉寺记》,他在描述正觉寺位置时说:“湘之南,峡之北,山莽连属,而韶居其交,东平为其望山,富乎高深者也。”

许化鹏说:“东平山正觉寺有史可考的历史从唐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尤其是唐宋年间,这里曾有一千多名和尚。”“根据乳源县志和相关碑记的记载,东平山正觉寺,清代又名东华寺。”从唐朝至清代,正觉寺经历了无数次的重修和重建,种种记载可见诸于各种历史资料中。

时至今日,遗址周围还留有昔日和尚农禅并修时耕种的土地、开挖的水圳、砌筑的水坝,民间就直接叫“和尚田、和尚圳、和尚陂”。

责任编辑:罗少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