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窑堆积场惊现白泉 窑址具体方位尚未找到

堆场高度达5-6米,那片长满杂草的土丘上,陶瓷状的碎片随处可见,估计面积有1万多平方米。

“这是一个遗迹。应该是宋代古窑的一个废品堆积场,这样的古窑遗址在舟山还是第一次发现,距今千年以上。”22日下午,舟山市博物馆副研究员胡连荣和中山大学考古系研究生毕业的袁青竹在现场察看后这样认为。

专家判断窑址就在附近

当地村民舒师傅提供线索的这个千年古窑堆积场,就在定海白泉顾家岙后山一带。胡连荣查看现场时认为,从堆积物来看,烧制的种类以酒瓶为主,同时有民间日用的碗、盏、壶等,质地似以浙江的越窑青瓷陶器为主,应归属于浙江越窑系。这里应该是一处舟山地方窑,当时的产品主要供应本地。

“古代建窑的规律来看,要有三个条件,因此一般选择在离燃料、水源、陶土较近的地方,根据周围的地形来判断,堆积场正好位于山下,木材供应比较方便,而且山岙里往往有丰富的水源,这都为建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胡连荣介绍说。

“旁边的半山腰就有一个水潭,水是长年不干,我们种地浇菜都到那里去舀水。”在一旁的村民刘阿朝说,这就更证实了古窑就在附近的这一说法。但是,古窑建于什么时候,具体在什么方位,已经没有人知道了,记者询问了几个年长的村民,他们说,在他们小的时候就拿这个碎陶瓷玩“过家家”的游戏,当时家里就拿这些完整的瓶子装瓜果、蔬菜的种子,用这些东西保存种子,不会受潮。

千年前白泉就已烧窑

堆积带发现的大量瓶、壶、碟、杯等陶瓷,有的上釉,有的却没有,这说明当时这个窑里陶和瓷都在生产。但是要烧出这样的陶瓷一般需要1300摄氏度的温度,也说明当时烧窑已经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胡连荣说,这对研究舟山地方史和研究越窑窑系的分布具有一定的意义。也说明白泉的烧窑技术已有千年以上历史。

有意思的是,现场没有发现明代的陶瓷。胡连荣介绍,从堆积物来判断,埋得越深的碎片年代越久远,现在,碎片上下基本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这个堆积物应该是在同一时期的。在表层没有发现明代的陶瓷片,这和舟山在明朝海禁有关,这个时期窑厂停止烧窑。

责任编辑:hanyu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