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让文物邂逅图书

  书是生活,文物是记忆,当文物遇见图书,又会是怎样的一个情景?近日,河南博物院把图书带到文物旁,给晦涩难懂的展陈文物加上注解,让观众看到、读到、想到一个不一样的历史世界。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博物馆,参观博物馆在一些人眼里成了“快餐消费”。为了帮助观众更好地解读中国文化,河南博物院利用“文物+图书”的服务形式,让封在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让躺在书本里的历史走出来,让文化快餐变大餐。

  走进900平方米的博物馆展厅,记者看到三个书目推介框,里面推荐了多本不同的书籍,分别对应不同的历史时间段。扫描推介框下的二维码,还能看到更多和历史文物相关的书籍。

  河南博物院社会教育部副主任林晓平介绍,博物院有大量的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等,而这些陈列往往容易让人感觉枯燥,假如有书做注解,效果就会不一样。“我们把文物与图书结合,针对不同的文物、不同的历史时间段,给参观的游客推荐有针对性的历史书籍,帮助大家解读璀璨的中原文化。”

  “由于受限于场馆限制,现在只是一个简单的二维码扫录和书目介绍,在新场馆里,书的推介形式会更加丰富。”林晓平说。

  来自北京的游客吴先生说:“当我看到夏商时间段的青铜器、礼乐器、兵器,就想知道这些东西是怎么造出来的,那时候的人类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相关的书籍推荐,恰好满足了我的阅读需求。”

  “我们请了一些高校的历史专家推荐书单,包括三个层次,一种是针对于青少年的启蒙型读本,另一类是针对普通读者的一般性阅读书籍,第三种是相对专业,针对一些研究型的读者。”郑州松社书店的老板刘磊说,作为合作方,对书本的挑选尤为重要。

  小王是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大三的学生,学校组织的全国文物考察活动的第一站就是河南省博物院。

  “文物和书结合,对于我们这种专业的学生很有帮助,对于非专业的人,也有很好的普及解释作用,在博物馆里去读书,感觉很棒。”小王说,这是她第一次在博物馆看到图书的推介。

  “依托博物馆这种文化机构,有针对性的推介书目,让普通人看完文物之后又对历史图景感兴趣,激发阅读需要。”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池桢说,他参与了书目的推荐。

  在池桢看来,博物馆是历史的具象,书是历史的概括,二者结合,既打破博物馆里的沉闷,又能让公众能够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资源。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