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半部民国史”百年思鑫坊历史文化陈列馆今日开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正在布置中的百年思鑫坊历史文化陈列馆

 

  从陈玲娟的病房窗口望出去,就是思鑫坊。103岁的她,一天天关注着思鑫坊的变化。

 

  上世纪30年代,她曾师从著名画家徐悲鸿、张书旂(音qí),而张书旂就曾经居住在思鑫坊中。

 

  当年,她曾与张书旂合作了一幅国画,她画菊花,由老师画鸟。最近,她委托家人将这幅画送到了孝女路1号——今年,在综合整治的基础上,湖滨街道重整思鑫坊百年史,在这里开辟了一间“ 百年思鑫坊历史文化陈列馆”,还在承德里一弄27号修缮出了一间民国“样板房”。从现在起到今年9月份,来这里就可以最直观地感受到“民国范”,以及思鑫坊洗尽铅华、重回优雅的历程。

 

  位于孝女路1号的这间历史陈列馆,一共有12个展厅,每个展厅代表了曾经生活在思鑫坊的一位名人。

 

  比如,一楼就专门为陈玲娟的老师张书旂布置了一个房间,可以观赏他的书画作品。还有一个房间属于曾经的名医吴一之,可以看出昔日诊所的模样:桌子上摆放着老式医药箱和医疗器械,另一边是供患者等位的长条藤椅。

 

  去年,启动思鑫坊综合整治的同时,湖滨街道也开展了定点征集,注重收集、留存“老物件、老照片、老故事”。

 

  “思鑫坊是杭州历史的一座富矿,绝对值得好好挖一挖。”这是湖滨街道党工委书记毛素云的想法。

 

  果然不久前居民搬家时,就在乔石旧居的阁楼上,又挖出了几件宝贝:一块已经有点开裂的牌匾,正面褪色的红字写的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杭州市商业工作委员会”—— 1949年到1954年,乔石就在这里工作,历任中共杭州市委青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部长、市委青委书记,他和夫人郁文的婚房就在思鑫坊直弄一号。当年用过的写字台、木头书箱、书架,现在也都原样布置在展厅里了。

 

  “思鑫坊老房子的楼梯很窄,大件家具很难搬出去,新家具也不容易搬进来,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机缘巧合地保留下来了很多‘老古董’。”杭州城市历史研究专家仲向平一边布展,一边解释说,现在陈列馆展厅摆放的这些“老古董”,清代的汤婆子、炭火盆,民国的梳妆台、老衣柜……全部都来自思鑫坊居民们的捐赠。

 

  承德里一弄27号,也就是曾经的思鑫坊民情收集点隔壁,还打造了一间民国“样板房”。原本,这里堆满杂物,地板松动,楼梯也摇摇欲坠,已经空了18年了。这次湖滨街道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这幢房子进行了内外修缮,再现了当年石库门的风采。

 

  “思鑫坊有4条名街、6条名巷、7幢名人别墅、100多个石库门单元,但一直以来史料很多,实物不多,这一次刚好填补了空白。”仲向平说。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