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探宝 土山湾中国西洋画的摇篮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木制“中国牌楼”及细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曲家德彪西像》 张充仁

 

  知道土山湾博物馆,很偶然,是路过徐家汇游客中心时遇到了热心的推荐者。那一日,天蓝如洗,徘徊几天的雾霾被南下的北风吹散,原本设想,晴天朗日正好参观徐家汇几处晚清、民国时期的建筑,但是未料到,那座1910年建成的哥特式双尖塔“圣依纳爵”天主教堂正在大修,谢绝参观;建设于19世纪后期的藏书楼,里面仿宁波“天一阁”和仿梵蒂冈书库的内室,门口都写着“游客止步”;1926年建造的圣母院主楼租借给了“上海老站餐馆”,楼上二层那间有着简洁穹顶和美丽花窗的罗马式祈祷堂,现在是员工餐厅;1900年落成的观象台被圈在气象局的院子里,刚去拍了一张照片就受到保安的喝斥。什么都没看好,郁闷,这些文物级建筑物的修缮使用现状,不临其地就难知其详呢?

 

  拐进气象局旁边的游客中心,一位窈窕女士送上了两杯温开水,之后笑盈盈地说,去土山湾博物馆吧,那里有你们想看的,文化史、工艺、画。

 

  土山湾博物馆是一家新馆,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正式开放,它的外观很不醒目,土红色门面墙,矮矮的三层楼,门前没有广场。它所在的街道名字也有点拗口:蒲汇塘路,连“的哥”都说陌生。而不起眼的“土馆”里面,展陈内容和实物布置,却很出彩。

 

  “土馆”的原址是土山湾孤儿院,从1864年到1960年,这个天主教会创办的孤儿院存在了近百年,现在仅存的北楼,一层改建成了博物馆,二层、三层是职高学校的教室。

 

  进入第一个展厅,就看见正中置放着一座制作于1913年的木牌楼,它5.8米高、5.2米宽,庑殿式顶–就是明清最高等级的屋顶样式,四柱三间–就是四根立柱隔出三个空门,它专为1915年美国旧金山世博会而制作,制作它的人,就是孤儿院木工部的修士和几十位学徒。木牌楼的经历辉煌而又传奇,它的漂泊故事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看现有资料,它在1915、1933、1939年参加过三次世博会,获得过甲等大奖章。它多次乘船渡海,去美国、去欧洲、去展示中国古典建筑之美和工艺之精,2009年从瑞典辗转归国后,浙江东阳的木雕工匠们修复了它的残躯,让它再度端立于自己的诞生之地。

 

  孤儿院的木工部在当时,可以和欧洲第一流的木工工场相媲,所出产的木雕制品行销中国南方、东南亚和欧洲,孤儿院的画馆、印书馆、照相馆、铜器部、玻璃坊在当时也是声名远播。所以这个孤儿院不是我们以往成见中的孤儿看守所,或是孤儿受难处,它其实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工艺美术学校,而且是直接销售工美产品的校企联合体。

 

  馆内第三、第四展厅,以300多件照片、文献、实物、原作和复制品、视频、仿真模型和场景,脉络清晰地介绍了“土山湾文化”、工艺和艺术的来源与去向,传承与繁衍,土山湾就像一颗投进静水里的石子,它带起的涟漪渐渐波及了大半个中国。

 

  徐悲鸿评价它是“中国西洋画之摇篮也”。画馆从素描、速写、临摹、写生、颜料调制这些基本技法开始培训,再分类教授油画、雕塑、水彩画、版画、插图画,把西方美术教育方式引进了中国。画馆的作品风行一时,可惜历经浩劫原作流传下来的极少。不过,展厅内的仿真场景–那些脑后拖着一根长辫子的少年在上素描课的场景,厅墙上众多的人名和谱系,画馆出身的艺术家后来的成就与捐赠品,弥补了原作缺失的不足。

 

  去看看土山湾博物馆吧,看看漂泊归来的木牌楼,看看至今仍然保持着鲜艳光泽的彩色玻璃镶嵌画,看看早期的珂罗版、铜锌版印刷技术和机器,看看当年的美术教材和习作,看看那些从浩繁如海的史志卷宗当中打捞出来的人和事–注重文字说明、注重文字述评的时代性是这个馆的一大优点。一段中西文化艺术交汇、交流、交融的旅程在这里得到了真实的展现。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