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博物馆和深圳收藏发展该向何处?

  3月6日下午,深圳市和畅园博物馆举行了“民间收藏与文博事业发展”论坛,出席的嘉宾都在国内鉴定界和学术界名气颇高,包括文化部文化艺术品鉴定委员会委员萧平、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朱万章、匡时拍卖董事长董国强、深圳博物馆副馆长郭学雷、深圳考古研究所所长任志录、深圳画院院长董小明等。晶报记者趁机采访了各位专家,他们纷纷畅谈民营博物馆的发展和深圳的藏家和收藏环境,以及深圳收藏在全国的地位。

  民营博物馆发展趋势的分析和预测

  2010年1月,国家文物局等七部委印发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2015年2月,国务院公布《博物馆条例》,民营博物馆进入了发展快车道。全国民营博物馆越来越多,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也在逐步完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藏品来源不明,真假难辨,那么民营博物馆发展趋势如何?看看专家们的分析和预测。

  董国强表示:“我们的公立博物馆美术馆有大量藏品,但由于体制等原因使作品不可能长期展示给喜欢艺术的人看,这给了民营博物馆发展空间,我目睹了中国20多年的艺术收藏市场,包括刘益谦在内的收藏家的成长,大家都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先是大家买我也买,参与艺术品市场其实是为投资赚钱,包括媒体的引导也主要是这个方面。事实上艺术收藏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大家都忽略了,就是通过文物和艺术品的载体和前人对话的机会和途径,带来精神方面的身心愉悦,不像股票它可以帮你赚钱,但你对它没有感情,收藏的过程,收藏者可以对历史、文化有一个新的认识,慢慢把收藏者吸引到不能自拔的地步,这是收藏的魅力。更高的层次境界就是把自己的藏品展示给社会公众,带有一定公益性。”

  任志录认为目前民营博物馆总体上对国家文物保护和宣扬是好事,但目前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需要良好发展并不容易,最大的瓶颈在于藏家的文化档次和经济实力参差不齐,发展不平衡,但整体上是一个慢慢发展的趋势。

  郭学雷对记者表示:总的来说民营博物馆前景是非常好的,现在博物馆相关条例出台有了一定规范;另外相当部分有实力的民办博物馆管理者也认识到发展的方向,有些不错的想法和做法。现在民办博物馆和私人收藏有了丰富的资源,如再有相关的长效机制保证,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和前景。但目前不少民营博物馆确实也存在藏品鱼龙混杂、发展不均衡现象,加强规范化管理和准入机制,这一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如何让民办博物馆有一个好的发展,亟需一个好的运营模式和长效机制,目前很多民营博物馆“朝兴夕亡,兴亡无定”,这首先要求民办博物馆自己要有一定实力,第二是相关政府层面的支持,如在某些方面,给予民办博物馆和国有博物馆同等地位,免费提供场馆,给予项目资助都是可行的办法。同时国内民办博物馆建立发展需要相关法律法规层面进一步规范和细化,制度框架设计方面和国外比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民办博物馆需要展览和交流共享的平台,目前也有一些很好的尝试,如苏州上个月27号成立了私人博物馆联合平台,这样民办博物馆的资源流动、整合就非常有利;四川收藏家协会成立了一个展览委员会,把全省的收藏家资源整体打包、推荐,去各地交流,中国博物馆协会也有民办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深圳也需要建立一个民办博物馆或民间收藏展览交流平台,要吸引全省、全国各地优秀的收藏来深展出,可以更好地发挥民间藏品的作用。

  董小明觉得:“目前很多企业家关注和参与艺术品收藏,渐成一种趋势。中国民间收藏和民营博物馆发展较快是一个积极现象,但也并不全是良性的发展。很多企业家参与艺术品收藏是一件好事情,但首先要端正目的和取法正确,收藏是一种文化,要下功夫研究学习,提高艺术鉴赏水平,认识艺术品市场规律,更要弄懂博物馆建设的性质和要求,这可是一门大学问,不可能一蹴而就。还有政府应该发挥城市文化建设中博物馆建设和收藏的主导作用,同时对民间收藏和办馆给予更多的关心、指导、管理和政策扶持。

  深圳收藏

  在全国排第几?

  深圳目前民营博物馆有几十家,那么深圳的藏家和收藏环境在全国地位如何?郭学雷认为深圳的高端收藏圈还是很好的,氛围不错,收藏到了一定层次,眼力大多都不成问题,主要还是看经济实力,整个深圳还是很有优势,包括藏品品质和收藏家经济实力在国内都有影响力,和北京上海比也不一定会输给他们,像高古瓷器这一块是国内实力最强的。

  董国强则认为深圳是一个新兴城市,不像北京有故宫、中国美术馆有大量展览,上海博物馆和全国最大的私人美术馆刘益谦“龙”美术馆,不断举行各种展览。但深圳公藏机构相对来说力量较薄弱,藏品情况不能完全令人满意,有和畅园这样的私人博物馆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个缺失,意义很大。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高收入人群也较多,但深圳的藏家在全国来说并不冒尖,我希望游鹏能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董小明也认为深圳当前收藏尚处于一个不是很高的水平,和很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相比仍有差距。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