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博物总馆首届文创设计大赛推动博物馆文化高效传播

  一如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为人们关注和熟知,“博物馆文创产品”也已成为当下一个关注度颇高的热门词汇。从江苏省南京市博物总馆各分支馆每年参观人数的上升,也可看出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将文创产业作为博物馆展览的延伸,通过被赋予了地方特色、文化个性和艺术品位的文创产品,使得博物馆文化传播得更广泛、持久和深入,有利于推进博物馆跨文化的高效传播。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更好地落实《博物馆条例》要求,引导和鼓励全市博物馆和社会力量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博物馆文化元素,提高博物馆文化产品创意设计水平,开发一批兼具创新性和实用性,适应市场趋向和公众需求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南京市博物馆总馆于2015年8月启动了第一届文化创意衍生品设计大赛。

  尊重原创 突出特色

  本次大赛,以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历史文化元素为设计基础,分为家居用品、办公用品、饰品设计和服装设计4个类别。经过4个月的征稿活动,截至2015年12月20日共征集到353件作品。本着“原创优先、实用为上”的原则,经过初选、专家评审和网络投票,最终评定出27件获奖作品以及10件网络票选作品。

  对入围的105件设计作品进行专家评审时,专家们首先注重的是设计的新颖原创和特色突出,希望作品具有较高的原创性,可有效彰显博物馆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内涵;其次兼及实用、环保和市场推广性能,符合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并易于投产进入市场。来自南京工业大学的六朝瓦当饼干套装设计是此次家居用品类的金奖作品,其设计仿制瓦当的真实形态,精选具有代表性的瓦当形象进行设计。产品中包含瓦当饼干成品、制作原料以及饼干模型,使消费者动手制作的同时体味六朝文化、六朝工艺的超凡魅力。办公用品类金奖作品是由湖南南华大学学生设计的“‘吸引力’系列办公用具”,同样是以六朝博物馆中的“人面纹瓦当”为素材,包括图钉、回形针和磁性收纳器,磁性收纳器可以将图钉、回形针吸附,好像一个张开大口的人露出一口锋利的牙齿,活泼有趣。饰品设计类金奖作品的素材取自于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麒麟献瑞,福在眼前”砖雕。作品将砖雕古朴精致的视觉感用镂空的工艺体现在现代首饰设计中,巧借麒麟献瑞的吉祥寓意,使首饰富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形式多样解读博物馆文化

  此次设计大赛的文物来源于南京市博物总馆的7家分支博物馆,各馆的馆藏各具特色。为方便参赛者了解文物,缩短设计师寻找代表性文物的时间,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意设计,总馆将各馆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列入设计大赛简章的参考文物清单,方便设计者自主选择合适的文物进行创作。

  大赛期间,总馆特别邀请了来自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及总馆的学者和创意界的设计大师,先后举办了7期系列讲座。讲座内容从六朝历史到红色文化、从馆藏精品到创意产品,内容生动丰富,为参赛者更加直观深入了解南京的悠久历史和深邃文化搭建了平台。其中由总馆研究员顾苏宁主讲的“雅韵金陵”和洛可可创新设计集团邱丰顺主讲的“文化+创意+生活”两期讲座,作为南京市文化创意设计周的系列活动,受到听众的追捧。7期“文博大讲堂”的微博发布阅读量达10万次,800余人预约听取讲座。

  除了开办讲座,总馆产业部还组织了院校、设计公司到各分支馆参观学习,通过对文物近距离的观察以及博物馆工作人员对文物的解读,使参赛者对博物馆文化的认识更为深入,从而激发其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灵感。

  宣传互动 贴近民众

  自大赛推出以来社会反响热烈。据统计,文创大赛文件下载达1000余次;总馆网站文创大赛专题页面和微博发布阅读量达30万人次;馆藏文物“藏品精粹”话题微博阅读量达376万次;网友参与投票数量103180人次。截至作品征集结束时,共征集到来自博物馆、高校、设计公司等不同单位的作品353件。多元化的创作来源以及不同地域的思维碰撞为设计大赛注入了多样化的元素。

  设计大赛还特设了网友投票评选“我心目中最美的设计”奖,网友可在博物总馆的官网、微信上进行投票互动。经过投票,得票数排名前10位的作品获得“我心目中最美的设计”奖。参与投票的幸运观众还可获得由总馆送上的礼品。大赛与网友的广泛互动吸引了更多感兴趣的观众一起来关注设计大赛。

  经过近半年时间,设计大赛落下了帷幕。1月26日,南京市博物总馆在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举行了首届博物馆文创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展开幕式暨获奖作品颁奖仪式,南京市文广新局局长刁仁昌等领导和专家分别为来自各地的获奖作者颁发了获奖证书。

  同时,南京市博物总馆通过与设计者签订版权委托协议,取得了获奖作品的版权授权。接下来将会对获奖作品的设计进行深化并予投产,让文创设计转化成文创产品,继而成为博物馆最后一个“展厅”里传递文化信息的特色商品,实现观众观展后可将“博物馆”带回家的愿望。相信不久之后,将在各大博物馆文创商店里见到这些构思巧妙、精致可爱的文创产品。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