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博物馆举办《唐代彩绘十二生肖红陶人形猴俑特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代彩绘十二生肖红陶人形猴俑
 
  黑龙江省博物馆《“每月一星”系列展览之七十七——唐代彩绘十二生肖红陶人形猴俑特展》1月28日在省博物馆举行。继红小学的14名学生参加了本次展览与活动。

  俑,即所谓的偶人,是中国古代墓葬中使用极为普遍的一种随葬明器。俑的出现大概是在商代晚期,到清代初年消亡绝迹,造像形式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嬗变扩展。本次省博物馆馆藏精品“每月一星”系列所展出的是于1964年在坝墧王家坟出土的彩绘十二生肖红陶人形猴俑,通高约31cm,着曹衣小式长袍,作拱手状,神态端庄肃穆,双目炯炯有神,衣纹线条流畅。在塑像制作上沿用传统手法,伸展性得到一定的发挥,形体自然不矫饰,改变了以前生肖俑头大身小的比例。在造像艺术欣赏中还应注意“绘塑结合”中的绘,塑像各部分的质感体现多留在彩绘部分解决,唐代彩绘风格分为两个阶段,盛唐以前,塑像用色鲜艳华丽,对比强烈;到吐蕃时期敷色较清雅明快,一般不施晕染。

  隋唐俑按性质可分为四类:墓主人出行安排的仪仗俑;墓主人家居生活的僮仆俑;墓主人家财和六畜兴旺的动物俑。保护墓主人安全而设置的镇墓俑和压胜俑,十二生肖俑即属此类。

  生肖俑作为镇墓俑常见的表现内容,或源于中国传统的“地支”习俗或是道教衍生出的“六丁六甲”守护神,用以压胜、辟邪。我国商代已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环的纪日法。汉代特将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成为十二生肖。因为“十二地支”用以纪月、纪时辰,所以古人认为十二生肖可以确保每年、每月、每天、每时都百无禁忌。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