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博物馆竹刻馆春节重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臂搁、书简、笔筒、扇骨、浮雕、浅刻、留青、圆雕……在宁波博物馆,有一个专题馆,被专家认为,有着“现知最重要的竹刻收藏,从质量和数量来看,在全国范围内都名列前茅”。这就是深受观众喜爱的《明清竹刻艺术——竹刻馆》,其中陈列的大多为著名竹刻鉴藏家、篆刻家秦康祥先生的旧藏。

 

  作为宁波博物馆二次提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竹刻馆也进行了大幅的提升装修。今年春节,竹刻馆将以更新的面貌,迎接广大观众的到来。

 

  宁波博物馆的相关工作人员在谈到本次装修时表示,竹刻馆是一个带有主题性和展示性双重特点的空间,在装修时既要突出单个展品的特点,又要融合竹刻艺术的整体气韵,最终让展厅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形态。另一方面,竹刻馆增加了先进的数字设备,在展示和互动方面更深一层,为观众提供更为多样的参观方式。

 

  ·竹刻看点:名家作品 绝在细微

 

  竹刻堪称“立体的书画”,它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明清两代是中国竹刻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竹刻厅不仅汇集了大量竹刻名家的代表作品,还有许多有绝对纪年款识的竹刻作品。

 

  《明朱松邻圆雕五子戏弥勒》这件作品就是值得反复观赏的精品之一。弥勒的造型非常生动,带着老顽童的活泼,在他周身,则围着五个童子,对着弥勒“捣蛋”,拽耳朵、挠痒痒,扯布袋——这个场景让人想到全家团聚时,爷孙嬉戏的亲切画面,也正是因为艺术家出神入化的技术,让人感觉到弥勒张大嘴巴,爽朗的笑声似乎就萦绕在耳边。

 

  《明秦一爵竹根盘松杯》这件作品则更带有文人的气质。雕刻它的艺术家是明末的竹刻大家秦一爵,这位爱惜羽毛的艺术家,从不轻易展示技艺,为他人雕刻,所以他的传世作品也非常稀少。而这件盘松杯,则是他少数作品中的精品。杯子犹如老松,松枝垂悬、松针团簇、鳞皴密布——小小的杯子,将松树的各个部分与特征淋漓展现,其精细、其构思,都让人叹服。

 

  在竹刻馆中,还能看到很多竹刻臂搁。它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房用品中很特殊的器物。器如其名,是用来给文人们放胳膊的。文人们垫着臂搁写毛笔字,一方面防止衣袖或者手腕沾到墨,另一方面,也能够缓解手腕疲劳。而在臂搁上进行细致入神的竹雕,则表现了中国文化与竹子的“不解深缘”。

 

  《清张风石军挥毫图臂搁》这件作品,是一件雕刻刀写就的书法作品,书法潇洒遒劲,笔势雄健,气脉飞动,臂搁下方有一人物,以白描线条勾勒,苍劲中又见温润。而雕刻它的艺术家正是清代鼎鼎有名的画家张风,这件臂搁是他晚年艺术特点的凝结,更是他艺术追求的精品。

 

  ·竹刻背后:父子传承 百年之情

 

  宁波博物馆竹刻馆中的大多数展品,均为著名竹刻鉴藏家、篆刻家秦康祥先生的旧藏,而其捐赠者,则是秦康祥的儿子秦秉年。收藏、珍爱、捐赠——两代人的传承,画出的是甬城文化精神的脉络。

 

  观秦康祥先生的人生轨迹,不由让人想到明末文学家张岱的一句话:“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秦康祥对竹刻艺术是“痴”,对甬城文化发展是“真气”。他本人就是一个精通书画金石的文人,而他一生都在积极搜罗名家印和竹刻品等。秦秉年曾说起父亲的这种收藏,不为利益、不为私欲,只为有一天能够将收藏带回家乡宁波。最终,父亲的念想由儿子实现,家藏成为国藏,现在我们能够在宁波博物馆,观赏跨越时代而来的竹刻精品。

 

  竹刻馆新年新开,雅致的意境、精细的布景,用展览语言表达竹刻艺术的深度内涵,让观众们踱步其间,领略每一件展品的艺术语言。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