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艺术博物馆揭牌
粤剧艺术博物馆向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功能体验
粤剧艺术博物馆不仅是戏曲博物馆,更是传承岭南地区非遗的平台
20日,位于恩宁路的粤剧艺术博物馆正式揭牌,并举行首场“西关韵·荔湾情”演出活动,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出席活动并观看演出。广州市老市长黎子流与广州著名粤剧艺术家倪惠英联袂出演了一曲《花好月圆》。
吸收广东各大名园精华,汇集了大师们精雕细琢的石雕、砖雕、灰塑、陶塑等传统工艺作品,让粤剧艺术博物馆不仅是戏曲博物馆,更成为了岭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平台。 南方日报记者 许晓冰 实习生 邓昕 通讯员 刘迪
现场汇聚岭南传统工艺“三雕两塑”
荔湾老城区作为广州城市发展历史中最古老的地区之一,不仅保存着广州市完整的旧城空间格局,也是粤剧艺术重要发源地,红线女、白雪仙、白玉荣、罗品超等多位粤剧名伶的故居都在此地。
位于恩宁路改造地块的粤剧艺术博物馆,作为荔枝湾三期改造建设的部分,按照岭南风格建筑进行建设。从建筑布局到建筑结构再到砖瓦的使用,无不讲究,它不仅是戏曲博物馆,更是传承岭南地区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台。
“这座馆的建设工艺难度比陈家祠更大。”荔湾区建设局罗工表示,博物馆不仅要还原传统岭南建筑的风格,同时还需要通过现代建筑的验收规范。“因此,我们采取了木包钢的结构”,一条钢柱外面用4块木头拼起,组成梁柱,“这样既能够再现岭南建筑的木结构风格,又能具备消防、抗震等现代建筑工程的需求”。
同时,为了尽量还原传统风格和特色,本次建设所用砖、瓦,也大有讲究。全馆所用的20多万块青砖全部为旧城改造遗留的旧砖,“征集回来后我们按照设计要求重新统一尺寸进行打磨”。建筑中所用的瓦片,土瓦和琉璃瓦每一块都雕刻了粤剧博物馆的标识,“我们做到了每一片瓦都是独一无二的”。
除了建筑本身,传统造园文化和技艺也得以在园中体现。园内汇集了大量的岭南传统工艺“三雕二塑”(木雕石雕砖雕、灰塑和陶塑),核心建筑广福台就包含了木雕和砖雕两门传统工艺。金漆的手工木雕环绕着以六国大封相为题材的砖雕,“这个砖雕是2015年第12届国家手工工艺大奖山花奖金奖,我们将中国工艺雕刻类最高奖项的作品运用到了园中,就是为了打造精品”。
提到岭南建筑,陈建华既兴奋又自豪:“粤剧艺术博物馆落成以后,马上我们的粤剧红船即将起航,位于珠江新城的粤剧院也即将奠基。”陈建华还提到,广州还拥有另外两组岭南建筑群。其一是广州文化馆,集中了广东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东莞可园和番禺的余荫山房四大名园的建筑元素,形成了“6园1馆1塔1广场”的建筑格局;其二则是位于大学城的南汉二陵博物馆,“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在振兴岭南文化,振兴粤剧的同时也把岭南的建筑发扬光大。”
起源老市长致信建设粤剧博物馆“2011年底,黎子流老市长写了封信给我,提出两个和粤剧有关的建议,第一要恢复4年一次的羊城国际粤剧艺术节,第二是要建个粤剧博物馆。”谈起粤剧艺术博物馆,陈建华和黎子流都颇有感触。
为何建议建设粤剧艺术博物馆?黎子流表示,有了博物馆,广府文化的粤剧艺术就有了展示、传承的平台,同时,还可以发挥“以剧会友”的作用,为世界粤剧爱好者提供一个参观地、“朝圣地”。“有了博物馆这个平台,粤剧文化能更有生命力。”黎子流说。
2011年,广州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有关专家呼吁在广州市建设粤剧艺术博物馆,以进一步弘扬粤剧文化。广州市委、市政府,荔湾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成立筹建机构,通过考察,反复听取人大、政协以及黎子流、红线女、林兆璋、何镜堂、张锦秋等粤剧界和建筑界专家意见,用了近一年时间对博物馆建设进行科学研究和充分论证,在2012年底立项。
“考虑到恩宁路附近区域分布有八和会馆、振兴粤剧基金会等粤剧活动场所,有多个粤剧名伶故居及大量粤剧私伙局,粤剧文化群众基础深厚。”荔湾区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荔枝湾涌经过近年截污、复涌等整治改造,该区域环境得到充分提升。”该负责人表示,考虑到结合西关传统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建设粤剧艺术博物馆,将串联整个西关片区的传统文化,十分利于弘扬粤剧文化,因此决定选址于恩宁路地块。2013年全面开展建设工作,工程于2013年10月开工,2015年12月底历时27个月基本完成工程建设。
在粤剧博物馆建设之前,陈建华曾表示,荔湾有两个精品,一个是陈家祠,一个是西关大屋。粤剧艺术博物馆要凸显陈家祠和西关大屋的风格,成为岭南建筑的代表,打造成荔湾的又一个传世精品。
“粤剧艺术博物馆的每条柱每条梁,外面是楠木,里面是钢筋,建设起来非常费工夫。”据了解,为了粤剧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建设团队曾召开了47次协调会,“博物馆在装修上就花了两年的时间,但就是要出精品。”
未来声光电体验呈现粤剧历史
粤剧博物馆还有一个重要功能是粤剧藏品展示。粤剧艺术博物馆园林建筑的各个别院可用作游赏、听戏、欣赏各种专题展,展厅则设置在地下一层,含主展厅与临展厅各一个,面积合计约2500平方米。
荔湾区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5年12月中旬,博物馆已获赠藏品共1400多件(套),购买藏品共2500多件(套),借展藏品108件(套),参考资料18件/套。粤剧申遗证书是本次展品中的重头戏。
除了常规展品外,经过专家的反复论证,博物馆重新研究了红船的历史与构造,定做了一条约5米长的红木实木红船。红船嵌套幻影成像技术,将制作的三维电脑影像与模型内的实物结合,展现当年船上生活练功场景,不但具有欣赏价值,也拥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展示、体验、互动”是粤剧艺术博物馆展示空间的主要特征。结合粤剧非物质的特性,博物馆使用了不少声光电体验与互动手段——不仅呈现了粤剧历史,观众更可以通过影像与声音技术欣赏到经典剧目、各式流派唱腔,还能看到粤剧化妆、各种功法的视频。
在戏服陈列区,运用可触控透明显示屏的技术展示戏剧服装展项,结合软件的开发与制作,使观众在观看静态的戏剧服装实物时,通过可触控透明显示屏了解更多更深入的戏剧服装知识。同时,观众也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听到详细的语音讲解,甚至将展品介绍、精彩的视频音频带回家。
“考虑到佛山、东莞、香港等地都建有粤剧博物馆,且各有其特色,在日常管理上,粤剧艺术博物馆将与其他场馆有所区别,实现错位竞争和发展。”该负责人表示,粤剧艺术博物馆将专注于保护活化粤剧,结合粤剧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开展日常运营。同时,对不同的使用人群提供不同的功能体验:对游客提供展览与演出功能;对粤剧传承人提供教育与研究的功能;对市民提供私伙局等公共参与和休闲生活的功能,使其成为粤剧艺术的宣传和传承载体。
“粤剧艺术博物馆名称前没有加入‘广州’、‘广东’等地理定位,就是希望传达一种概念,粤剧是无界限的,是世界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该负责人说。
景点介绍
广福戏台:整座园林之中唯一的一座纯木结构建筑,取名广福台意在向佛山祖庙万福戏台致敬,也是粤剧艺术博物馆十景“广福首唱”所在地。
广福台为重檐歇山抬梁式木构建筑,三开间,面阔11米,高9米,进深达9.5米,在古戏台形制基础之上配合整体场地布局设计,紫铜瓦屋面庄重浑厚,檐部取唐风建筑飘逸大气之风,梁柱结构取宋风之典雅,戏台装饰取广府明末清初之细腻灵动,凸显了今人师古不泥的创作智慧与创新精神。
这座戏台由广东省非遗传承人何世良大师修建,广福戏台上的木雕与砖雕创作都出自何大师之手。广福戏台与对面潮汕建筑代表琼花堂隔水相望,成为粤剧艺术博物馆中最为精彩的建筑之一,可谓广府潮汕竞芳菲。
琼花堂:琼花堂是粤剧艺术博物馆中潮汕装饰风格的代表建筑,是粤剧艺术博物馆十景“琼花畅曲”所在地。琼花堂从梁架形式到装饰雕刻,处处体现出潮汕地区木作工艺的独树一帜,由潮州肖楚明、肖淳圭父子修建。
琼花堂尊重整体建筑布局,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上采用潮州古建筑传统三载五木瓜的大木梁架形式。在岭南传统园林之中,汇集潮州工艺文化精髓,是希望粤剧艺术博物馆不仅是戏曲文化遗产的传承之地、广府文化的传承之地,更是岭南地区非遗的汇集之地。
红船舫:停靠于晚沙湖面的红石舫,是粤剧艺术博物馆十景“红船晚沙”的所在地,场景是为回溯当年粤剧红船唱曲的旧景。石舫用红色花岗岩雕刻,长近10米,高近4.5米,船头与广福台相望,船身雕刻戏曲名段《牡丹亭》名段《游园惊梦》,可驻足船头与广福台隔水应唱。
銮舆阁:銮舆阁取名意在向粤剧武行銮舆堂致敬而命名,八角攒尖顶的二层建筑成为园林中除主馆之外俯瞰全园的最佳视点之一,并与荔湾涌对面的博物馆北岸建筑隔水相望。
一楼天花四周竖板的八块木雕由潮州木雕省级传承人金子松创作,分别以《赵子龙催归》、《三帅困崤山》、《大闹狮子楼》等戏曲武行故事进行主题创作,长315公分、宽近70公分。一幅小小的木雕却布满千军万马,众多人物或穿行于亭台楼阁,或隐没于山峦曲径,或行走在舟桥木石,或跳跃在厅堂庭院,而人物的须发、眉目、衣衫细腻可见,植物动物之生气也尽显其中,显示出潮州木雕令人赞叹的精雕之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