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疆博物院80年后重开放 抗战时被迫闭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疆博物院原名黄河白河博物馆,是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前身,创始人系法国动物学博士埃米尔·黎桑,中文名桑志华,从1914年开始筹划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北疆博物院藏有生物标本20余万件,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世界上“第一流的博物院”。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疆博物院被迫闭馆。2014年,天津自然博物馆以建馆百年暨桑志华来华科学考察100周年为契机,正式启动了北疆博物院的复原工作,本周五这个“沉寂”了近80年的博物院将重新开放,展出各类标本化石近20000件。

 

  修旧如故增加智能系统

 

  昨日记者对开放前的北疆博物院进行了探访,该院位于马场道117号天津外国语大学院内,虽然进行了修缮改造,但仍保留着古老的韵味。展厅位于一、二楼,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着最后的布展工作。一楼除了展示当年桑志华采掘与研究的工具,还有大量古生物化石及现生动植物标本,如猛犸象化石、披毛犀头骨等,一件件展品震撼人心。

 

  2014年,北疆博物院复原工作全面启动。北疆博物院的修缮秉承着修旧如故的原则,在修缮复原的同时,加入了智能照明、消防、安防、计算机网络等系统。

 

  陈列室布展,一楼复原了当年的地质学、古生物学、史前学和人种学藏品;二楼展出的是现生动物学与植物学藏品。陈列室使用的展柜均为当年北疆博物院展览所用的铁展柜,但增设了LED照明与温湿度监测等设备,在恢复旧貌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展示效果。

 

  展示标本化石近20000件

 

  原保存于北疆博物院的20余万件藏品,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得到了较为妥善的管理。为了避免这些珍贵藏品在建筑修缮改造和布展时受到人为损坏,天津自然博物馆制定了科学、详细的藏品搬迁计划。此次开馆,展出各类标本化石近20000件,包括8000多件古哺乳和古人类化石,约5600件现生动植物标本。

 

  目前,北疆博物院重新开放的各项准备工作接近尾声,将于1月22日面向公众开放。参观采取实名预约制,市民可通过天津自然博物馆官方网站或拨打电话预约,每天限定预约名额100人。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