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的历程”展览揭秘历代白银货币的真实面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古装剧里,在红包袋上,常常可以看到两头翘起、中间凸起的船形“银元宝”,所以一提到古代白银货币,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这种“银元宝”的形象。事实上,不仅许多古装剧的剧情与史实相去甚远,就连人们最熟悉的这种“银元宝”形象也是虚构的。那么历朝历代的白银货币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2016年1月15日—4月3日,浙江省博物馆西湖美术馆展出的“银的历程——从银两到银元”展览将为观众逐一揭秘。

 

  白银货币在历史长河的涤濯下,其形制与功能在不断地变化。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白银货币实物来自距今两千多年的战国时期,有模仿天然海贝的银贝币和与原始空首布极为相似的银布币。到了唐代演变为银铤和银饼,这一时期白银货币的使用范围还很有限,直至宋金才逐渐扩大,形制上也演变为面大底小的束腰线板形,元代银锭在形制上与宋金时期的银铤差不多。明代是一个普遍使用白银的时代,明代银锭的形制也较为繁杂,有圆首束腰型、扁马蹄型、长方束腰型、椭圆型、元宝形等。到了清代,外国银元的涌入与渗透使得中国朝野人士忧心忡忡,纷纷提议改革币制,自铸银元以抗衡外国银元的通行。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期间,根据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于光绪十三年(1887)二月奏准在广州筹办“广东钱局”。他向英国伯明翰喜敦造币厂订购全套造币机器,聘请外籍技师,于光绪十五年(1889)开始制造广东光绪银币,光绪十六年(1890)流通市场。从而开创了用机器制造白银货币的历史。

 

  “银的历程——从银两到银元”是国内首个以白银货币为主题的展览,也是浙江省博物馆举办的第十四个民间收藏走进博物馆系列展览。展览由中国钱币学会金银货币专业委员会汇集了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30余位金银货币收藏家收藏精品530余件,以实物为主线,将各朝各代的银锭银币生动地串联起来,完整地给观众展示从原始的银两制度过渡到机制银币的历史脉络。

 

  农历新年将至,招财进宝、如意吉祥是每一个中国人在新年的美好心愿,让我们走进展厅,一起感受中国白银货币的历史变迁,同时也沾沾银元宝的喜气,讨一个财运亨通的好彩头。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