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博物馆何时不再“孤芳自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多数民营博物馆平时门可罗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东翰艺术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合美术馆

 

  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离不开博物馆和艺术馆文化的灌溉和支撑。在江城武汉,除了市民们耳熟能详的省市博物馆、美术馆,还有许多民营博物馆、艺术馆。

 

  连日来,楚天金报记者对这些民营的艺术馆和博物馆进行探访调查发现,有的展馆每年投入资金过千万,有的展馆“隐居”闹市门可罗雀。

 

  现象


  多家民营展馆门可罗雀

 

  去年12月初的一天,记者在汉口沿江大道与芦沟桥路交会处的某高档小区一层,找到了武汉钻石艺术博物馆。这家位于街转角的博物馆并不显眼,也没有明显的标识。博物馆外铁门紧闭,门口保安告诉记者,馆里参观时间为下午2时开始。

 

  随后,记者再度来到该博物馆,并登记基本信息。在登记簿上,记者看到自己是当日第一位参观者。翻看登记簿,前几日每天也都只有零散的几个人,甚至有两天时间无人来参观,馆内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博物馆基本情况和藏品类别。一位在附近住了几十年的女士告诉记者,她并未听说过这里有一个博物馆,更没有进去参观过。

 

  当日下午5时,记者赶到位于汉口青年路的武汉达临性学博物馆,这座以“性”藏品为主题民营博物馆位于街边一家旅馆的二楼,几经周折打听,记者才找到位于转角处的博物馆入口,但大门紧闭。墙上贴的标识显示,入馆参观需要购买价值50元的门票。据记者了解,这家博物馆此前屡次被媒体报道,在武汉民间艺术展馆中的名气还不小。在博物馆入口处一间办公室里,一位黄姓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这里位置不太好找,但平时也会有一些市民来参观。

 

  去年12月7日,在武昌南湖一小区的商业街里,记者找到了东翰艺术馆,看到展厅里展示着国画和雕塑作品,在那个周一的工作日里,艺术馆里无人参观。工作人员介绍,这里之前举办艺术展览时,每天有一两千人次的人流量,而平时只有零零散散的附近居民来参观。

 

  在走访多家民间博物馆和美术馆后,记者发现,这些民营展馆的位置大多不好找,如果不是活动日,平常的人流量都并不太大。

 

  探访


  民营馆内收藏不少精品

 

  虽然是民营的展馆,但记者在走访的多家民间博物馆和美术馆里,都看到了不少精品。

 

  武汉琴台钢琴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台制作于1864年的施坦威大钢琴,长9英尺,共使用3万多片24K纯金金箔贴面,市场价约800万元。除了101.19克拉的“蓝宝王”外,博物馆还有件国宝级艺术品——人皮唐卡,就挂在一楼墙上。

 

  武汉达临性学博物馆大部分展品由著名性学家、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刘达临捐赠。春宫图、阉割的刀具……这家博物馆展品多达一千多件;在东翰艺术馆内,墙上所展示的作品为湖北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戴少龙的作品,展厅中还展示着著名雕塑家孙绍群的雕塑作品,而其馆藏的著名画家李青萍画作,更是价值不菲;在合美术馆内,正在展出的国内著名当代艺术家张大力的个展,据了解,经第三方评估,展览展品总价2亿元,购买保险费用就花费了几十万元。

 

  “无论是以文物为主的博物馆,还是以当代艺术为主的民营美术馆,都有不少值得一看的展品。”东翰艺术馆馆长李十鹏介绍,作为民间机构,无法像官方博物馆和美术馆媲美,但都会在某一个领域有自己的收藏特色。

 

  现状


  有的馆每年投入上千万元

 

  尽管文化管理部门允许和鼓励私人博物馆进行产品开发,收费标准按物价部门的核定进行,但部分私人博物馆开馆之后,仍遇到“经营困境”等问题。

 

  “总计600多平米的面积,每年租金、人力、物业、水电等费用就要80多万,如果做展览活动,则需要投入策展、物流、接待、礼品、印刷等费用。每年运行成本总计要100多万元。”李十鹏告诉记者。而据记者了解,钻石艺术博物馆每年投入也在百万元上下。

 

  作为武汉地区最大的民营美术馆,位于南湖武汉创意天地的合美术馆,总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美术馆包括地上三层(含夹层)、地下一层、十个展厅,其建馆就耗费了数亿元资金,其背后支撑是靠知名地产集团老板黄立平。该馆每年预计投入1500万元,用于美术馆的日常经营,一位工作人员透露,其中一部分来自于政府政策支持,一部分则由企业支出。

 

  据了解,合美术馆开馆一年时间,举办了不少国内当代艺术家的展览,也开展了很多公共教育活动,但至今还未开始盈利。一位美术馆内部人员透露,黄立平早年开始喜爱收藏,几十年攒下来不少宝贝,也对艺术几近痴迷,做一个美术馆也是他个人的梦想。至于如何造血盈利,暂时还并未考虑。

 

  有的馆靠拍卖维持运营

 

  在今年9月份,一场拍卖会上,一台1877年制的施坦威钢琴拍出45万元人民币。这架名琴来自武汉琴台钢琴博物馆,该馆此次拍卖了5台古典钢琴,共卖出111万元,所得款项将全部用于博物馆运营。“我们是一间民营博物馆,‘造血’需要靠自己。”馆长贺立军介绍,该馆于2014年8月开馆,收藏了100余台世界名琴,自开馆以来,平均每天有50人次参观,微薄的门票收入,并不足以维持每年200多万元的运营费用。此次拍卖是希望引起社会对民营博物馆的关注,也是为进一步建设博物馆筹集经费。

 

  对此,李十鹏认为,如果民营文化机构进入“只投钱无回报”这样的黑洞模式,并不是长远之计,实现自我造血才能促成博物馆百年甚至是更远地保留下去。

 

  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不论是投入巨大的美术馆,还是藏身于写字楼或居民区的小博物馆,这些民间文化机构,都面临造血难的问题。在武汉,不少展馆要么背后有企业家作为支撑,要么通过其他途径来维持展馆经营。湖北佳和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张时安,是做实业的商人,馆内成本由其他行业赚的钱来支持。“据我了解,武汉还没有一家能够单纯以门票收入来维持运营的民营博物馆或美术馆。”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声音


  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除了自我造血,不少声音呼吁政府更多地支持和推动。“国外一般都是民营博物馆比国有博物馆多,民营博物馆的多少、强弱,也是体现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李十鹏说,许多民营博物馆开一段时间就烧不起钱了。他认为,鼓励民间开馆不应该停留在公文上,应该建立一套扶植民营博物馆成长的机制,并切实落实下去。

 

  天津博物馆研究员陈克认为,开设民营博物馆的税费成本和审计成本并不算太高,但对于很多私人收藏者而言却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应该把相关税费降下来,并对必要的支出予以补贴,降低私人开馆的外在成本,真正把民营博物馆纳入监管体系中来。

 

  武汉市政府文史馆馆长吴胜家建议,政府加大对民间博物馆的扶持力度,包括做好民间博物馆整体规划,出台奖励政策。同时,创办博物馆的个人也要吸取公办博物馆的管理经验,提高办展质量,用优秀展览吸引观众。

 

  此前,武汉园博会上的“众筹”模式成为不错的典范,武汉达临性学博物馆负责人透露,目前他正在和园博会协商之中,有可能会把展馆搬迁至园博会,“那里场馆大人流多,政府搭台宣传,有利于我们的发展”。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