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博物馆:合格的博物馆讲解员是怎样炼成的

  3000多字的讲解词必须背得滚瓜烂熟,还要随机应变回答游客提问

  记者作为普陀博物馆首批志愿者,昨天进行了一番体验

  对一座城市来说,博物馆是一个记录城市记忆的地方,它承担着记录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重要职责。它就像一本无声的史书,讲述着过往的故事。

  今年5月开始,普陀博物馆面向社会招募了一批普陀博物馆志愿者。经过层层筛选,共有30多位来自社会不同行业的文博爱好者成为首批志愿者。记者也有幸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并体验了一把“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博物馆讲解员”。

  3000多字的讲解词必须记得滚瓜烂熟,每一次全程讲解都要花近一小时,讲解时还要绘声绘色,游刃有余。有游客提出各种问题时,还要能一一解答,并随机应变。

  3000多字的讲解词讲解员早已背得滚瓜烂熟

  昨天,记者接到了自己第一份普博志愿者的工作:到中韩文化公园沈院里为前来进行游览的游客做引导和讲解。

  沈院是一座为描述晋朝时期从百济(韩国)嫁到普陀的孝女——沈清的故事而修建的中韩友好文化园。据韩国出版《观音寺缘起说话》等书籍记载,沈清原型是韩国全罗南道谷城郡元奉事之女元洪庄。传说洪庄为报盲父养育之恩,捐身弘法寺,寺僧性空法师以“两船值钱的货物”作为洪庄身价,卖给在百济经商的浙东富商沈国公为妻,沈国公把她带到自己的家乡沈家门后,将其改名为沈清。而沈清一直不忘在故国的盲父,为使父亲重见光明,她请人制作了570尊观音圣像送往韩国。

  一大早,记者来到沈院,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首先发给记者一份沈院的讲解词,有3000多字。

  看着这份长长的解说词,记者不免有些傻眼,难道这些要在当天全部背出来吗?普陀博物馆副馆长傅欢蕾笑着给记者解答了疑惑:“普博志愿者第一次来,可能对志愿工作还没有具体的了解,可以先看看这份讲解词,跟着讲解员一起来学习,看看她们是怎么工作,怎么讲解的。这对今后的志愿活动会有一定的帮助。 ”

  这份3000多字讲解词普陀博物馆的讲解员早就背得滚瓜烂熟,而且会根据不同游客的兴趣偏好,对沈院的陈设做出解读。

  当天上午,沈院一共来了三批游客,他们都对沈院的景色和陈设充满了好奇。“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处?”“它有怎样的故事?”随后,博物馆讲解员带着记者,为游客一一进行了讲解。作为尚未出师的小“学徒”,记者的主要工作还是负责引导游客,帮助维持秩序,同时也需要在讲解员讲解的同时记下她的表达和思路,为下次独立解说打好基础。

  讲解员除了专业能力扎实还要随机应变

  根据工作要求,讲解员必须带领游客,在沈院中各个展厅里介绍沈院的每一处展品。而每一次全程讲解都要花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尽管讲解时间不短,但讲解员讲解起来依然绘声绘色游刃有余,当有游客提出问题时,她们都能一一解答。这让记者不由感叹她们的专业能力真是扎实深厚。

  在昨天的讲解过程中,有一位游客对沈院的“国公厅”特别感兴趣。因为这里是沈国公和沈清主要生活起居场所,有书屋、卧室、绣房,颇有生活气息。

  “这个像菜刀一样的东西是什么,这里应该不是厨房吧?”这位游客在听讲解的过程中,突然指向一个像一把有柄菜刀的器具向讲解员提问。

  讲解员缪璐斯立刻向他介绍,其实这是一个古代的面具,并不是一把菜刀。“因为古代女子不能轻易向外人露出自己的脸,与外人见面时会用面具做遮挡。只是这个面具有个手柄,又是长方形的,所以看上去的确很像一把‘菜刀’。”

  缪璐斯还特意叫记者把这个仿古的面具拿起来遮挡在脸上。原来在这个长方形面具上还有两个小孔,刚好契合人脸上眼睛的部位。记者一戴上,游客一看就明白了。

  游客的提问有时也能打开讲解员的思路

  上午在沈院做了半天小学徒,下午记者来到了位于沈家门缪家塘的普陀博物馆“继续做功课”学讲解。

  在这里,记者见到了博物馆的特约顾问“老俞伯”俞根保。“老俞伯”可是舟山的文化名人,普陀博物馆的老讲解员了,他的肚子里有一大堆的舟山老故事。

  在他的讲解生涯中,也曾遇到过不少趣事。“沈家门港有很多渔船,聚在一起,进进出出的船很多,但他们怎么维持秩序的,究竟谁来负责?这个问题一开始我真没怎么注意。 ”俞根保说,在2009年的时候,有人向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老俞伯”回答:“没有专人管理,但自古以来有规矩。大船让小船,顺水船让逆水船,橹前船让橹后船(摇橹的船),机动船让风帆船。”然后游客又问:“这个规矩谁定的?”“老俞伯”回答:“没人定过,渔民自觉遵守的,久而久之就成为规矩了。这既是规矩也是习俗,否则渔场上会乱得不得了。 ”

  正是因为有人提问,俞根保开始回忆起那些在渔民当中所沿用的老规矩,并把这些内容也渐渐融入到解说当中。“当时渔民所沿用的老规矩,现在有些还是存在的,这些规矩也是民风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够把它遗忘。 ”俞根保告诉记者,游客提问有时候也能打开讲解员的思路,让他们的讲解内容更为丰富。

  做好一名博物馆的讲解员并不容易

  “在工作中,游客提问的情况我们经常会遇到。我们的工作内容就是为游客讲解每一件藏品背后的故事。”缪璐斯告诉记者,想做好一名博物馆的讲解员其实并不容易,除了要对展厅内容做到融会贯通外,平时还需吸取多种营养,全面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特别是在以渔业为主体的普陀博物馆,尤要掌握渔业文化、渔港文化和海洋文化所有内在联系。

  曾经有一次,日本NHK卫星放送局有一批记者前来普陀博物馆参观拍摄,当他们看到“船关老爷”时,领队的若林千绘突然提问:“你们这里是东海,渔民都信佛,信观世音菩萨,那为什么‘船关老爷’不坐观世音菩萨,而坐‘龙王老爷’呢”?

  通过翻译,讲解员立刻作了两点回答:“1.我们这里渔民大多信佛、信观世音菩萨,但都在岸上寺院或家里信奉、祭拜。船上荤腥太重,不宜供奉观音和其他佛像。2.鱼、虾、蟹等水族都属龙王所管,供奉龙王,企求开恩、赐舍,保佑渔船岁岁平安,满载而归。 ”

  听了解答,若林千绘非常高兴,连连点头,她也口中念词,双手合十,向龙王拜了三拜。“我们当时问翻译:她口中念什么?翻译说:她说龙王老爷啊,您要多多开恩,多送些鱼货给渔民,让他们都发财吧! ”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