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萌”的博物馆更接地气

  近日,故宫博物院再次成功通过花式卖萌吸人眼球,成为网友热门讨论话题。印象中严肃的历史人物,如雍正帝、鳌拜等集体卖萌;幽默搞笑的崇祯帝生平故事,竟然是销售广告。

  无须否认,除了类似故宫博物院这种“重量级”之外,大多数博物馆参观者寥寥,这背后的原因很多,比如一些地方博物馆馆藏文物不够丰富,缺乏吸引力,民众还没有养成逛博物馆的习惯等等。

  不过与实体博物馆这种寂寞冷清形成鲜明对比,“线上博物馆”却是热闹非凡,尤其是包括故宫在内的一些博物馆通过利用馆藏文物卖萌,开发和馆藏文物有关的衍生产品、旅游纪念品,在网络上吸引了无数的眼球,积累了大量人气。在博物馆卖萌方面的始作俑者,也是一直走在卖萌前列的,显然非故宫博物院莫属。据报道,故宫目前已有超7000种各具特色的文创衍生品,仅今年上半年文创产品销售额就已突破7亿元,超过去年全年销售总和。故宫手机壳、“奉旨旅行”行李牌、朝珠耳机、“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折扇、陶俑雨伞等品种,受到年轻人追捧。

  而其他地方的博物馆也不甘示弱,比如杜甫草堂博物馆推出了“Q版杜甫很忙系列产品”,包括名片盒、手机壳、鼠标垫、杯垫等。三星堆博物馆去年研发了青铜面具形状的饼干,黄、绿、橙、黑四色分别对应黄油、抹茶、草莓、巧克力四种口味,还申请了国家外观专利。这些文创产品、卖萌商品的开发和销售,表面看上去只是一种商业和市场行为,却帮助博物馆创造了不菲的利润,更是博物馆贴近时代、紧跟潮流、主动放低身段接近百姓的表现。

  在一般老百姓的印象里,博物馆太过“高大上”,除了懂行的、对历史或文物感兴趣的,普通人进去就是看个热闹。但是这些文创衍生品,却以日常用品或食品的形象,携带着历史和文化基因走进了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让我们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历史文化的熏陶,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我们对博物馆文物以及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的兴趣。

  比如说,吃着三星堆博物馆“出土”的青铜面具形状的饼干,可能有人想看看这个青铜面具到底是什么东西,背后有着怎样的神秘与传说?看着抛着媚眼、比着剪刀手的李清照,可能有人想了解一下这位宋代女词人的生平故事。而现在手机、网络又非常普及,很方便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这其实就是在普及历史、传承人文,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而已。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