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民办博物馆的历史地位与发展问题

  每一个博物馆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博物馆的藏品及功能定位,因此对博物馆分类的标准也是五花八门,其中按举办者的性质有公办与民办(或称公立与私立)两大类。民办博物馆是博物馆群落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根据国家文物局、民政部等七部委局在2010年联合出台的《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民办博物馆是为了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由社会力量利用非国有文物、标本、资料等资产依法设立并取得法人资格,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对于民办博物馆,管理部门先后几易其名,如:“私立”“私人”“民办”“非政府办”“民间”“民营”“非国有”等等,对民办博物馆的对策也有鼓励、扶持、引导、规范等侧重不同的表述,可见当前我们对民办博物馆的认识仍然是比较混乱的。

  民办博物馆从投资主体看,不是由国家出资;从藏品属性看,多是非国有的民间收藏;从隶属关系上看,不属于国家体系和文物系统。它们被视为是国有或者公有制博物馆的一种补充。其实民办博物馆不仅在办馆主体和资源等方面是国有博物馆的有益补充,而且在藏品特色、社会关系及运营管理的灵活性等方面也具有自己独到的优势,在博物馆大家族中独具个性,具有特殊的魅力。

  博物馆是西方文明的发明创造,作为一种现代社会机构,伴随着科学与民主而诞生。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前任馆长亨利·泰勒曾经说:“博物馆是民主的接生婆”。博物馆也同样是科学精神的催化剂。博物馆和科学与民主精神为表征的现代社会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其实中西文化传统中都有不少博物馆的基因,比如古希腊供奉艺术等女神并展示宝贝、进行教育的缪斯堂,以及中国商周以来王室皇宫中贮藏珍贵文物及图书的鹿台、兰台、天府及石渠之所等。但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则发源于资产阶级革命和科技、工业蒸蒸日上的英国,牛津大学的阿什莫尔博物馆是最早的由高校结合教育科研之需而举办的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则是最早的国立博物馆。即便这些著名的国立公办博物馆,包括美国的国家博物馆斯密森尼博物院等,其实在发起与早期发展过程中,都受惠于民间收藏及其捐赠。作为当今世界与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并峙而立的三大著名博物馆之一以及美国资本主义精神之象征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则完全是由民间发起并运作的私立博物馆。

  正如基督教有教堂、皇家贵胄有宫殿府邸一样,经过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洗礼的欧美现代国家和公众则希望在博物馆里供奉自己对于历史、科学、艺术的追求和信仰,并建构民族国家的价值认同。因此,博物馆和公民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民办和民有是博物馆发展的常态之一。许多后起的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试图通过国家力量强化博物馆功能,推动博物馆快速发展,塑造民族国家形象与共同价值认知,但是不能忽略博物馆起源与发展的这个深层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基本规律。

  正如传统的金石学没能发展成为现代考古学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博物馆基因也没有能够直接发展出现代形态的博物馆,但是在抵御外侮、自立图强的过程中,国家对博物馆的意义与作用尤其关注,基本上主导了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因此,某种程度上我们也需要补上从民间收藏到民办博物馆这段路程,进一步完善博物馆体系的整体结构与业态。

  博物馆起于收藏,而收藏起于怀旧。人类有历史感和预知未来的独特能力。这种历史感透过实物遗存,和文字、民俗、宗教仪式、传统技艺、神话传说等,共同构成宝贵的文化遗产。人类从事收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文明社会之初,比如古巴比伦时期和中国的商周时代均有持有、把玩和利用早期遗珍的考古现象,但是,在文化遗产观念的烛照下,收藏绝不能止于怀旧,而应该升华为对历史、科学与审美的知识建构、价值认知乃至共同分享,而博物馆就正是这样一种文化体制和机构。收藏品成为科学研究的资料,并向社会开放,是博物馆不同于传统收藏与个人把玩的根本所在。因此,独乐乐不如众乐,科学性与公共性是现代博物馆的出生证,是博物馆文化的重要基因。

  对于具有瞻前顾后、自我审视能力的人类来说,收藏是阻挡历史流逝和遗忘的第一道堤坝。博物馆源自收藏,源自皇室贵胄的神秘橱柜和藏宝阁。但是,欧洲西方文艺复兴之后能够从皇室贵族和私人收藏发展到博物馆,科学精神和公民社会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虽然也有悠久丰厚的收藏传统,但长期的封建社会、公民文化的缺乏,及现代科技与工业革命的缺失,终于未能形成博物馆这样的化私为公的公共文化空间。近代中国饱受蹂躏,文物大量破坏和流失,新中国建立之后,国家主导博物馆建设与发展,民间收藏传统却受到进一步的抑制,收藏活动愈益萎缩。直到改革开放后,许多传统重新复活,包括公私收藏文化,它一方面以赓续传统,一方面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现实世界,当然还有一些纯粹是以收藏作为投资经营的商业手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收藏大军规模庞大,但收藏活动泥沙俱下,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现象。世纪之交民办博物馆的出现,是收藏文化发展的必然和升华,也是中国文化复兴、公民文化开始孕育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据统计,2012年底全国博物馆的总数已经达到了3600余座,其中民办博物馆有600余座。像收藏品一样,民办博物馆的类型也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基本形成了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类别多样化,主体多元化的中国博物馆体系。但是,我们仍有理由乐观地预计,民间收藏和民办博物馆仍然会继续大发展。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古代文明发达,是文化遗产大国。和大陆同种同文的台湾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实现了民办博物馆注册速度对公办博物馆的超越。随着大陆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收藏等的不断发展,民办博物馆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仍然会处于高速建设和发展的阶段。

  不过,民间收藏尤其是民办博物馆的快速发展中,也出现了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和现象。比如,有些民间收藏已经进入博物馆了,却仍在借博物馆之名进行着文物的非法收售交易;有些故意以博物馆之名,使非法文物合法化,甚至以假充真,欺骗公众;有些借博物馆建设之名,获取政府在政策、土地与其他资源方面的支持,却不干博物馆应该干的事情,而是沽名钓誉,违规经营;还有一些则空有博物馆之名,却既无展览,也无社会服务,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有玷污博物馆之名的隐忧。

  前边我们讲过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虽然定义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着,博物馆的业务内容和社会服务范畴在不断扩充着,但是博物馆的核心价值、基本特性却不仅不变,而且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世界中正需要大力捍卫。为此在法律法规之外,各类博物馆行业协会、组织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少职业道德准则,对具有高度专业性和公益性的博物馆及其从业人员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就是为了确保博物馆的公益性、科学性以及服务社会的宗旨。民办博物馆也是博物馆,只要贴上了“博物馆”三个字的标签,就必然应该依法合规,坚守其公共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及科学性的底线,应该确立正确的收藏观和经营理念。尽管藏品尤其是其中的文物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与经济价值,博物馆则不能仅仅盯着其经济价值,而首先应该注重其历史价值,应努力确保其藏品和展品作为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物证的真实性,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丰富性;其次是其科学与艺术价值,通过博物馆的科研和具体工作,将藏品中的科学与艺术呈现给公众,培育公众的素养。在现代社会,博物馆就相当于古代中国的祠堂以及欧洲中世纪的教堂,博物馆里供着三尊神:历史、科学与艺术。无论是藏品、展览还是传播教育活动,博物馆都应该尽其所能,让观众时时处处感受到它们的存在,接受它们的熏陶。

  当下中国的民办博物馆比较容易摆脱各种体制机制的弊病与意识形态的纠缠,但却容易陷入商业牟利的泥潭。因此,我们既应该鼓励民间收藏和民办博物馆的发展,但更应该捍卫博物馆的核心价值,引导民办博物馆的发展方向,规范民办博物馆的运营和业务。民间的收藏,一旦通过设立博物馆或者捐赠转变为博物馆藏品,就是化私为公,不管这博物馆是民办还是国有,都不仅应从秘不示人转为向公众展示,还要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与要求提供相关服务,接受社会监督。也许这些转化为博物馆藏品的收藏不一定也会是国有的,但也将不再是完全的私人收藏,只要不是寄存在博物馆里,即便是民办博物馆中的藏品,某种程度上也应当是一种具有社会信托性质的公共财富,应该按照博物馆藏品进行管理和处理。

  当前,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是民办博物馆自身在认识上均有模糊之处,法律法规也很不完善,这既制约了民办博物馆的资源扩展,也影响到其健康运行。因此,当下我们必须强调民办博物馆的公共性与公益性,对民间收藏和民办博物馆采取鼓励、引导和规范并举的办法,既要积极探索使其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政策,也要有规范管理的法律与法规,尤其是要探索科学的治理机制、配套制度等。

  国外的一些做法也颇值得我们借鉴。比如美国的民办博物馆多叫私立博物馆,但更主要是指其发起和设立的民间性质,博物馆建立之后则并非完全是民间运作,其背后多有政府或者社会组织尤其是基金会等的支持,其实也有相当的公共性。具体运营方面,除了吸收专家团队之外,往往有理事会、董事会和各种博物馆之友及志愿者组织的参与,并接受政府、行业组织乃至社会和公众的监督。前述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作为最大的私立博物馆,不仅获得纽约市政府在中央公园的优质地块上提供的建馆用地,而且也部分接受其财政援助和其他支持。当然,纽约市政府也因此而在博物馆董事会和博物馆事务中有自己的特定代表和发言权。美国作为新兴大国能够在博物馆事业上后来居上,私立博物馆十分发达是重要原因,而美国的捐赠制度和工艺政策不仅大大鼓励了社会各界向博物馆的捐赠,尤其是藏品捐赠,培育了深厚的博物馆文化基础,而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也使得博物馆总是在健康运行的轨道上充满活力。

  相对而言我国民间力量过于弱小,一些原本为企业举办的博物馆也不具有民办的自主性。因此,中国在从民间收藏向民办博物馆发展的过程中,缺乏较好的文化氛围、社会支持和制度安排,往往处于非此即彼、国民对立的状态,使得民办博物馆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相对狭小。为此,我们亟须进一步提升对民办博物馆及其定位的认识——民办博物馆不仅是国有或者公立博物馆的一种有益补充,而且也是博物馆体系和博物馆文化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尽管我们的国家收藏占据了主要地位,地下出土归国家所有,国家也非常重视流散和社会文物的收藏与保护,但是这些仍然是不够的。正如国家著史永远只是历史记录之一种,丰富多样的民间记忆也是重要的文化基因一样,应该大力鼓励民间收藏,大力发展民办博物馆,培育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和文化遗产传承意识,才能真正将历史遗产转化为文化的力量。

  历史是人民共同创造的,也是人民共同书写的,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更是应该被大众共同阅读和思考的,这是中华民族实现文化复兴、构建共同的历史认知和未来发展愿景所必不可少的。民办博物馆是个很好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工具,它们同样负有遗产保护的责任,负有社会服务的责任,以及开展历史科学艺术传播教育的功能。民办博物馆的兴起,遗产保护与传承创新的多元化,历史书写与阐释的多元化,才能在历史与未来之间建立一种更加接近真实与理性的传承与链接,这一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丰富而准确的历史记忆,以及无处不在的科学精神与审美情趣,正是书写未来中国梦的心理与文化基础。

  中国有悠久历史,丰富文化传统,有敬天尊祖和爱好收藏等博物馆文化的重要基因。当建博物馆用博物馆成为一种类似于古代祠堂那样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文化自觉,中国社会与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才算是真正完成。因此,我们期望民办博物馆更好更快的发展。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