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陵博物馆官方发声:“游客的质疑暴露了我们工作的不足”

  11月12日,本报以《银杏树啥时成了“摇钱树”》为题,报道了汉阳陵景区进入银杏林参观游客必须购买80元博物馆(或遗址公园)门票,引发大量游客的不满和质疑。一经刊登,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11月13日,记者采访了汉阳陵博物馆副馆长、党总支副书记、法人代表李举纲。作为博物馆官方的实际负责人,他会对此作何解释?他的说法又能服众吗?

  “贵报报道属实,观点客观”

  李举纲称,“我个人认为,贵报的报道属实,观点客观、写得非常好,无话可说。在此,感谢新闻媒体的监督和对此事件的关注。”

  其次,他称在《咸阳日报》刊发报道之前和之后,他已经注意到游客通过各种途径发出的质疑声音。他说,此次事件暴露了馆方管理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尤其是对游客的解释工作做得还不到位,给广大游客造成“误解”和“误读”,“怨我们”。

  “有物价部门审批,收费合理”

  “游客进入参观不是检票是验票,进馆验票是为了保护文物安全,进银杏林验票是为了保证游客安全。”

  李举纲表示,截至目前,汉阳陵博物馆一直执行的是1999年省物价部门审批通过的收费标准,即80元/人(次)。多年来没有涨价。“2015年省物价部门调整汉阳陵收费标准,门票更换为‘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门票’,园区内景点实行一票制。”同时,他解释,“早在2010年,汉阳陵就入选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公园是指包括博物馆、考古陈列馆、银杏林等全部景点在内的整个3000余亩汉阳陵景区。”李举纲认为,“我们的收费标准从手续上和范围上都是合理”。

  另外,他强调,有些游客质疑景区多收费是鼓了自己钱袋子的说法也不成立,“收支两条线,门票收入全部都交由财政,馆方用钱向财政提出申请”。

  “历史遗留因素造成游客误解”

  采访中,记者多次问及“为何以前不把银杏林圈起来收费”的问题,李举纲未直接答复。他只是说,造成游客长期以来认为银杏林是免费的根源所在是历史遗留因素。

  他说,首先,景区周边村民生产生活要借助汉阳陵内部道路;其次,高速公路穿过景区。而以上因素从建馆伊始就存在,现实条件不允许,这也决定了遗址公园没有办法实现封闭管理,更没法像别的遗址公园一样实行进门就买票。

  李举纲说,随着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今后的不断建设和完善,按照已获通过的长远规划方案,待所有景区改造升级完成,高速公路穿口会封闭,并给村民在园外配套新的生产生活道路,届时,将能实现遗址公园的完全封闭。

  “希望游客不只看银杏林,

  更要关注厚重历史文化”

  针对一些游客提出景区有捆绑消费的嫌疑,李举纲解释,银杏树的栽培、养护需要资金、人力、精力,本着为游客安全负责的态度,制定了进银杏林要验票的规定。对于一些游客提出只想看银杏林、不愿看博物馆的观点,他说,“银杏林只是自然景观,但汉阳陵引以为傲的是丰富厚重的文化底蕴,提出教育活动的主张就是希望鼓励更多游客走进博物馆、陈列馆,关注和传承优秀的汉历史文化内涵。”“作为博物馆,我们有这样的使命和责任。”

  记者问“依据‘公告’,教育活动时间从10月31日至11月30日结束,此后是否继续会对进入银杏林的游客验票?”李举纲说,“只要游客人数减少,安全有了保障,没必要再验票。”也就是说,过了这段时间,进入银杏林还是免费。

  最后,李举纲表示,无论如何,此次银杏林验票争议事件反映出馆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近日,他会把游客的不同声音形成报告,向上级部门进行反馈。

  游客仍有很多质疑

  前一篇报道发出后,多名游客先后致电本报,提出更多新的质疑:“为什么以前不收钱?看银杏林的游客多了就开始收钱?”“为什么以前不把银杏林圈起来?”“保障游客安全的人力、财力投入花销值80元?”“为什么收钱只收一个月?”

  汉阳陵景区银杏林验票新规是对是错?本报将继续关注。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