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博物院十几万件文物珍品面临整体大迁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9日,位于人民大街的吉林省博物院将整体闭馆,为迁移新址做准备。搬迁新址,最主要的工作是文物珍品的搬迁。院内现有藏品近10万余件,它们有的价值连城,有的代表一段历史,有的承载民俗文化,正因为它们各个身价不菲,所以搬迁并非一件容易事。4日,记者来到省博物院。在6楼库房,专业的文物打包人员正在对这里的千余种珍品逐一打包。

 

  据了解,负责省博物馆搬家检查物件和打包的专业人员来自保昌国际货运有限公司,有着多年的文物打包和运输经验。目前,这种高级别高水平的公司全国仅3家。两三个月前,该公司进驻省博物院,对文物进行分类打包。目前,瓷器和青铜器等都已打包完毕,还剩下书画和老物件没有打包。当天,工作人员正在对关东72行老物件逐一进行打包。该类千余件物件预计需要3天才能完工。

 

  第一步 开始打包

 

  *打包的工作人员都是专业人员

 

  *目前这种级别的公司全国仅3家

 

  给你看看什么叫专业——

 

  话说把文物装起来拢共分六步

 

  专业的打包公司如何打包?该公司带队人员武旺华接受了记者采访。

 

  文物打包流程分6步。

 

  第一,快速检查需打包物件。主要是通过灯光和变换不同角度来检查,找出需打包物件是否有损坏的地方。如有问题,及时向院方工作人员提出并记录。

 

  第二,报出物件编号。检查没有问题后将物件原始编号报给院方记录人员,登记后该物件可出库。

 

  第三,对出库物件进行拍照。

 

  第四,打包。该过程需根据物件不同材质、大小等使用不同材料打包。

 

  第五,再次报出物件编号。打包结束后将编号报给另外一名记录人员。

 

  第六,物件装箱,贴上封条。

 

  随后,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了瓷器打包过程。首先根据瓷器大小,撕下一块棉纸,将瓷器包裹好后,放入囊匣内,然后在瓷器上面放一个棉纸团,再放上匣盖。

 

  给你看看什么叫精细——

 

  宝贝不同 “穿衣”不同

 

  武旺华说,省博物院内一共有10余万件文物珍品,他们针对不同物件选用不同打包材料。主要用到的打包材料有棉纸、报纸用纸、泡沫、纸胶带、PE板材、定制锦盒、纸盒箱、封条等。棉纸和泡沫用来打包比较娇贵的瓷器,报纸用纸用来打包不太怕磕碰的老物件,PE板材用来固定一些造型奇特的物件,例如口大底小的瓷器等。

 

  给你看看什么叫复杂——

 

  瓷器、青铜器、书画最难打包

 

  在所有文物里,最难打包的是瓷器、青铜器和书画。

 

  首先工作人员要对瓷器进行仔细检查,因为瓷器有的会有裂璺,所以要区分是窑裂还是瓷裂,作好记录。同时,因为瓷器易碎,而且大部分造型奇特,首先要保证它在运输和搬运过程中不碎,所以要做好固定和防震工作。需要用PE板材订制锦盒(也叫囊匣),用机器炮制出瓷器底部和顶部形状,使其放进去可以固定,然后在瓷器与锦盒间进行填充,单独个体打包结束装箱时,还要再次对其采取减震措施。青铜器打包难在其奇特的造型上,书画打包难在它不能挤压,同时还要做好防虫工作。书画打包时上下隔层不能挤压,需要做个框架,便于包装和运输,然后还要放置天然樟脑,防虫咬。

 

  第二步 准备运输

 

  *可能配备武装押运

 

  *两辆专业运输车将运20天

 

  给你看看什么叫高档——

 

  运输车有空调、GPS和超级安全锁

 

  所有文物打包完毕后,工作人员将统一用专业运输车运送。

 

  我们在电影中看到,贵重文物在运输过程中常常是警车开道,还有大批荷枪实弹的警察看守,阵势很大。实际情况虽没这么夸张,不过也是小心翼翼——装车运输过程中有周密的安全措施。首先用保鲜膜缠绕将箱子固定到规格相同的托盘上,然后通过尾板运至车内,再次与车厢壁进行固定。车内配有气垫,以防意外发生,并且通过空调调节车厢温度。

 

  在运输过程中,为防止外力造成意外发生,车上装有24小时GPS系统,运输启动时,该车的行进路线、停靠地点和时间都被准确记录。同时,该车可升降的尾板落锁,没有钥匙的情况下若想取出车内物品,只能动用破拆或切割工具。届时,可能配备武装押运确保文物安全。

 

  给你看看什么叫安全——

 

  限速运输 运完需20天

 

  武旺华说,打包工作预计本月月底结束,将用两台专用运输车往返运输。在运输过程中,为防止因车速过快出现意外,车内安装限速报警系统,在市区内行驶时,该报警系统限速为每小时70公里,在高速公路上行驶,限速不允许超过每小时80公里,预计整体运输过程需要20天左右。

 

  目前,文物具体运输时间还未最后敲定。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