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表情帝” 配上台词萌萌哒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徐州博物馆,东汉。表现“一饮而尽”的瞬间,人俑右手所持“耳杯”为汉末至魏晋南北朝常用酒器,也是兰亭会中,王羲之与名士们曲水流觞时的用具。

 

  南京市博物馆,南朝。表情图取自南京西善桥出土的墓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中向秀形象,为复制品。原件于南京博物院展出。

 

  徐州博物馆,东汉。胡人优伶,击鼓而歌。面部轮廓圆融、眉开眼笑,加之头戴的毡帽从正面看,更似英国动画《天线宝宝》中的卖萌宝宝。

 

  徐州博物馆,东汉。胡人优伶在表演中的动作。

 

  南京博物院,唐。侍者俑。

 

  南京市博物馆,隋。武士俑。

 

  南京博物院,南朝。南京西善桥出土的墓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中阮籍形象,原件。图中阮籍确实在吹,但不是吹牛,而是吹口哨。

 

  南京博物院,南唐。南京江宁南唐二陵出土。实为一名在宫廷中挥动长袖的男性舞者。

 

  这一系列表情图,取材于南京、徐州的博物馆,以东汉以来的陶俑为主。彼时中国的造像技术已经完全成熟,出现了大量神态逼真、活灵活现的作品。扬子晚报记者就挑选其中的“表情帝”,配以当下流行的网络热词,做成表情图。您可以扫描二维码,下载图片保存至微信表情包里。 扬子晚报记者 张可 文/摄

 

  表情图所取材的文物,除了少数砖雕,大多是陶俑。俑是陪葬品,大到真人比例的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小到南京上坊东吴墓里10厘米高的青瓷小人,都是与墓葬一同出现。陪葬俑中的人俑,将形形色色的古人定格在一瞬,其形象真实、永远地保存下来。

 

  和匹诺曹的诞生一样,人们担心逝者在地下太寂寞,用木、陶、瓷、石、金属等材料制作了人形物件作为陪伴。但人俑故事的开头,却没有一点童话的轻松与温馨。

 

  人俑出现之前,陪伴墓主人下葬的乃是活生生的人。从考古资料看,“人殉”贯穿整个奴隶社会时期,炎黄生活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商代、西周就非常普遍了。这些不幸的人是当时的奴隶(包括墓主人的宠妾、婢女、护卫、杂役)。殉死的方式异常血腥,可能是自缢、服毒、活埋,也可能是人殉们被绳子串绑着,牵到刚刚竣工的墓门前逐一斩首。

 

  学界认为,人殉是人类社会出现阶级分层的产物,当一群人对另一群人实现完全占有,草菅人命自然不可避免。以木、石农具为主的奴隶社会,生产效率较低。即使殉葬奴隶导致劳动力减少,也不会影响国家的经济稳定。东周以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铁农具广泛出现,生产力飞跃式增长,各国兼并愈演愈烈。此时,劳动力就是赋税、就是兵源。人殉已愈发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

 

  比如有“明君”、“春秋霸主”之誉的秦穆公,去世前指令177人殉葬,其中还有三位大臣。这三人嬴姓子车氏,是与国君沾亲带故的贵族,而且为秦国制定了向西扩张、称霸西戎的战略方针。可即使拥有高贵身份与巨大功绩,“子车三贤”却没有善终。《诗经·秦风·黄鸟》哀唱道:“谁从穆公?子车奄息……彼苍者天,歼我良人!”秦国的舆论已开始显现出对人殉的愤怒。穆公300年后,献公终于废除了秦国的人殉,人口积累提升了国力。而献公之子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不断增加的人口更是秦国能够不断对外发动战争的保证。

 

  汉以后人殉已很少见,唐宋时作为普遍性制度的人殉消失。一旦活人不必从死殉葬,模拟人形的替代品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最早的俑,用茅草扎束成人形,被称为“刍灵”。而秦汉之后,陶、瓷、金(属)、石等各类材料的人俑愈发丰富,工匠们的技艺也日新月异,神态逼真,造型生动,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唐三彩”。如今在南博、朝天宫、六朝等南京几个较大的博物馆,都能看到兵士、女侍、仆役及优伶等形形色色的人俑,它们都是墓主人生前身边的人。这些雕塑作品也全是当时古人形象的真实展现。

 

  时至今日,即使土葬废止,俑仍没有消失。有些地区在送别逝者时,会准备一些扎好的纸人、纸车、纸房子以供焚烧。这让人看来,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预言应验了。

 

  怎么使用“文物表情包”

 

  1.用微信扫描二维码,进入本版报道的网页版

 

  2.长按你喜欢的文物表情图片,保存至手机

 

  3.在微信主界面,点击“我”,点击“表情”

 

  4.点击右上角“齿轮”图案,点击“我收藏的表情”

 

  5.点击页面中“+”图案,从手机图片库里选择刚刚下载的文物表情图,在跳转页面中点击“确定”

 

  6.进入与好友聊天页面,点击左下角“笑脸”标志,点击底部“红心”标志,就可以选择使用这些“文物表情图”了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