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9文物在省博展出 花碗坪青花瓷展现海丝文化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广东省博物馆正在举行的“牵星过洋——万历时代的海贸传奇”展览,展现了明万历时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其中,有9件展出文物系台山市博物馆馆藏文物,无声诉说着台山曾是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重要一环的历史。本期通过介绍这9件文物,追溯台山那段辉煌历史。

 

  台山市博物馆副馆长叶玉芳告诉南都记者,这9件文物包括一个明代青花碗,一个明代木棰,以及7片明代瓷片。其中,明代青花碗和明代木棰,均为2007年台山市北陡镇渔民在台山海域捕鱼时打捞出水,并于同年由台山市博物馆征集。

 

  最值得一提的,其实是7片明代瓷片,虽然破碎,但却大有来头。据叶玉芳介绍,这7片明代瓷片均是从大洲湾遗址采集的,而大洲湾遗址是葡萄牙人在中国最早进行陶瓷贸易的地点,也是澳门开埠之前葡萄牙人贸易中心地。

 

  瓷器销往东南亚、东非等地

 

  大洲湾遗址位于上川岛大洲村委会大洲湾。它还有个美丽的名字——“花碗坪”遗址,因沙滩遍布带花瓷片而得名,由于长时间海外贸易而自然形成的瓷器残片堆积。2004年1月,台山市博物馆在这发现了明代瓷残片堆积区,从中采集到残片标本300多件。遗址范围从方济各·沙勿略(第一个随海上丝绸之路来华传教的西方传教士)墓园南侧海岸开始,延伸到朱家庄村外海岸的北侧,东西宽200米、南北长450米。

 

  2014年11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发现其文化堆积层的密集区分布在紧靠海岸东西10米范围的狭长地带内。从此次考古勘探及历年调查采集获得的标本看,瓷片种类有红绿彩瓷、青花瓷、青花红绿彩瓷、白釉瓷等。器形以盘碗等日用器为主,有少量的琢器如小罐、梅瓶。纹饰题材丰富多彩,包括历史神话人物、小说故事人物、飞龙、凤凰、狮子戏球、花鸟等,青花绘画流畅挥洒,红绿彩映衬绚丽夺目。款式众多,见“大明年造”、“大明嘉靖年造”、“正德年造”等年号款、吉祥语款、窑坊款,以及十字架形款。瓷器产地多样化,有景德镇、潮洲窑、福建窑等,大多数是景德镇民窑产品。瓷器销往东南亚、中东、东非等地区。

 

  据台山市博物馆介绍,与之完全对应的实物多见于今土耳其托普卡普皇宫,在马六甲沉船中也有发现。“花碗坪”瓷片,证明中葡在明代正德年间已在上川岛建立稳定贸易关系。它是广东省境内目前发现唯一位于海岛的明代对外贸易遗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该遗址目前在国内尚属少见,其丰富的内容对研究明代中期建立的中西海上陶瓷之路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所在海域海丝文化遗存丰富

 

  “位于上川岛西北部的T amào,是一个著名的港口,中外商人云集于此,投资贸易以从中获利。商船停泊在埋葬着方济各·沙勿略的那个山的山脚下。当季风结束时,一切交易都告停止,账目结清,港口空空荡荡,岛上杳无人迹,直到下一个季风期商人们再次到来。”台山市博物馆介绍,据文献记载,自1513年葡萄牙人欧维士首次到达上川岛以后,大洲湾遗址就成为葡萄牙人贸易的集散地,直至1557年葡萄牙人正式入居澳门。而《上川镇志》记载:“正德八年(1513年)六月,葡人抵达上川,拦劫过往船只,抢掠沿海村庄。”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抵达上川岛的方济各·沙勿略,其信札也有所记载:“多亏我主的慈悲、怜悯,迪奥戈·佩雷拉(Diogo Pereira)的大船及所有乘客安全无恙地来到了上川港。在此我们遇到了许多其他商人的船只。许多商人从广州城赶来此地与葡萄牙人交易……大船离开上川港前往满剌加时……因为从广州不断有船至此港。”

 

  台山市博物馆介绍,上川岛位于古代东西洋航海路线之要冲,是古代番舶往来中国南海海域的必经之地。文献记载经过上川岛附近的航海路线有六条至九条之多。上川岛是葡萄牙人占据澳门之前的前哨站,也是欧洲人介入东亚与东南亚贸易圈的桥头堡,十六世纪早期的欧洲航海地图中称上川岛为贸易之岛。上川岛作为中西方交往的重要地点,留下了大量的文献史料和文化遗存。除了花碗坪遗址、方济各·沙勿略的相关遗迹遗物,还有位于上川岛石笋村口的“葡柱”,1513年葡萄牙人欧维士登陆上川岛时所立航海标志。

 

  乌猪岛是商船番舶重要航海地标

 

  此外,位于上川岛西面的乌猪岛,还是唐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航线深海与近岸航线的交汇点,商船番舶往来中国南海、印度洋的重要航海地标。乌猪岛西面有建于明代的都公庙遗址,有些学者认为是郑和下西洋时所建,《郑和航海图》标有这处岛屿。据介绍,在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明朝郑和下西洋的手绘航海图中,明确标注有“上下川山”、“大金小金”、“乌猪门”、“七洲”、“广海卫”等七处标示与台山有关的地点。明万历年间张燮撰《东西洋考》卷九《舟师考·西洋针路》也有“乌猪山”的记载。

 

  附近海域还发现了颇为丰富的水下文化遗存。包括著名的“南海一号”宋代沉船,1772年因台风袭击而沉没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莱茵堡”号沉船等。而国家文物局今年开展的川岛水下考古调查,在近岸处发现一艘沉船。沉船为木质船体包铁皮,在沉船上发现直筒铁炮,还发现不少压在石头下的铁板。这和葡萄牙铁皮木船的记载很像,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从出水物件的规格及形态上推测,该船为明末清初沉船。

 

  史海钩沉


  北宋时期已为“放洋”之地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沿路国家和民族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据《台山古今五百年》介绍,地处南海之滨的新宁县(台山旧称),有溽州为南疆海防重钥;又是海舶入广州的第一站,因而县境的上川岛和广海,历来成为外国人入粤的第一站。早在天监元年(502年),天竺(印度)智药三藏就曾驾船抵广海登岸,并到鸟洞亲手种下菩提树一棵。广海镇当地传说,智药三藏携两棵菩提树坐船来华传教,途中遇上了风浪,最后才被迫在广海这一带靠岸。他在广海的象山脚下、“龙祠”之侧种下了中国第一棵菩提树,并建了“阿兰若”(茅屋)居住。

 

  早在北宋时期,台山就是广州通海夷道上的“放洋”之地,是国外朝贡船只停靠之地,在南海中外贸易航线上,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北宋地理学家朱彧在宣和年间(1119—1125年)所撰《萍洲可谈》记载:“广州自小海至溽洲七百里,溽州有望舶巡检司,谓之一望。稍北又有第二、第三望,过溽洲则沧溟矣。商船去时,至溽洲少需以诀,然后解去,谓之‘放洋’。还至溽洲,则相庆贺,寨兵有酒肉之馈,并防护赴广州。”溽洲,就是现在的台山广海镇。清光绪十九年《新宁县志·建置略》记载:“广海卫城,赤西协镇右营都司驻扎所,即前阳江镇中军游击守备移驻处也,原隶新会,宋置巡检司于此。是为古溽州。”

 

  据《台山古今五百年》介绍,广海等地还是明王朝规定的“澳”(泊口)。外国贡船进入广东,规定停泊在沿海各“澳”。雍正五年(1727年)后,洋禁废弛,嗣后通市不绝,沿海汛防又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保护者,抢救华夷商舶之海上遇难者。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