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五千年——探寻消逝的良渚古国展》 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幕

  由良渚博物院和广东省博物馆交流合作举办的《梦回五千年——探寻消逝的良渚古国展》于日前在广东省博物馆三楼一号展厅开幕。本次展览是良渚博物院延续2014年5月初引进广东省博物馆举办《南国石韵——广东四大玉石精品展》双方交流合作计划中的一项互动内容。两馆历经9个月的精心准备,挑选了良渚古国周边遗址发掘出土的184件(组)的良渚文化精美器物,其中玉器总量占了整个展览的90%以上。含国家一级10件、二级8件、三级13件。观众朋友通过展览可以领略良渚文化古国风貌、文明之光和消逝之谜,更能感受先民在玉石上寄予的信仰,可以与良渚玉文化来一次美丽的邂逅。

  从考古学的维度观察,新石器时代晚期堪称中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各区系类型考古学文化于这一时期在交流中碰撞、在融合中发展,拉开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进程的帷幕。同处沿海地区的浙江和广东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便展开了首度对话,发生了联系,产生了交流。浙粤两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交往交流的例证直接体现在良渚文化和石峡文化上。在浙江的杭嘉湖平原,经过马家浜、崧泽文化发展的沉淀,到了距今5300年的良渚文化,以杭州为代表的浙江大地迎来了中国早期文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良渚文化创造出非凡的物质成就、统一的社会信仰和以琮、璧、钺为核心的用玉制度,使得良渚文化成为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重要文明实体。在长达1000年的历史长河中,良渚文化表现出了较为强烈的外拓性。上个世纪70、80年代,在广东的曲江石硖、床板岭、封开禄美、汕尾三舵村4个地点发现了具有良渚文化因素的玉器。其中,石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钺、玉琮、玉龙首环、宽带玉环、玉锥形器、双耳壶、袋足鬶、有段石锛等都具有明显的良渚文化器物的风格,部分玉器具有的良渚文化风格可谓原汁原味,它们很可能直接来自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圈,还有部分玉石器或可能是广东先民受良渚文化影响而制。石峡和良渚,两者年代相近、地理相望,两地之间也无高山大岭相阻隔,交通往来相对便利。不管怎样,我们可以看到良渚古国的文化因子的确来到了广东,存在过直接的交往并且和当地的土著文化相互融合。

  与江浙一带不同,广东地区在明清时期才开始盛产玉制品,随着中央王朝对外政策的调整和海外贸易的拓展,广东的外销艺术品生产走向繁荣,也催生了本土玉石资源及相关工艺品的开发。而良渚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最为辉煌的区域文明的中心地,良渚玉器更是中国古代玉文化的最杰出代表。此次因“玉”而缘,良渚的史前玉器能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不仅可以构建起浙江——广东两地文化交流合作的桥梁,同时更让广东市民有机会亲眼目睹并区分与岭南玉文化处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良渚文化盛宴。

  展期至2016年1月3日结束。届时广东省博物馆将会逐一安排丰富多彩的“玉见良渚,体验之旅”活动,包含精彩导赏、体验“玉石”雕刻、参观玉器加工场,特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方向明研究员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孙庆伟教授分别作《工艺•功能•信仰——五千年前的良渚玉文化》与《温其如玉——中国古代玉文化赏析》的精彩讲座。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