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博物院一普新发现珍贵抗战文物

  在抗日战争中,内蒙古蒙汉各族人民团结抗战,为全国的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现撷取部分内蒙古抗战珍贵文物。同时,缅怀为中国人民和内蒙古人民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

  抗战时期,在内蒙古蒙汉军民中传阅着一份革命报纸——《绥蒙抗战》报。

  1940年,为了宣传我党的抗日政策,绥蒙游击支队政治部创办了《绥蒙抗战》报,八开,单面,油印,不定期发行。周沛然、李克全、张海全担任编辑,通过各种途径在绥远敌占区和抗日根据地发行。《绥蒙抗战》主要刊登电台收录的党中央和新华社的电文、战地消息和通讯,及时报道八路军的英勇事迹,摘编伪报纸发表的有关消息,为我军指挥员分析敌方动态提供信息。内蒙古博物院现收藏《绥蒙抗战》报第四期,通俗版,以“今年打败希特勒,明年打败小日本”为刊头,详细报道了八路军在晋西北、冀察晋、大青山等地的胜利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斗志。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日本人民和许多战场上的军人对这场战争有厌恶情绪。1940年6月10日出版的《绥蒙抗战》画报,以图文形式反映因战争而导致日本兄弟反目、姐妹离散、人民陷入失业流亡悲惨情景,希望日军早日放下武器与家人团聚。深刻揭露日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借助报纸,有效地起到瓦解日方军心的作用。

  当年的主要办报人周沛然回忆:“我们的报社没有固定地点,办报的设备简陋,只有一架旧油印机,一块钢板,经常在马背上写稿,至于出版,有时在潮湿的山洞里,有时在堡垒中的油灯下。部队在前方与敌人接上火,我们在后面的炮弹坑里开机印刷。等到战斗结束,胜利的捷报很快飞到大青山军民手中”。

  《绥蒙抗战》报创办于艰苦的环境中,在危急时刻,挑起对外宣传、唤起民众的重任。

  1977年,武汉军区副司令员姚喆回到内蒙古,回到生活战斗过的大青山地区。大青山的一草一木,唤起姚喆司令员的深情回忆。他对随同采访的内蒙古博物馆的同志讲,自己有一个心愿,想把珍藏多年的日记手稿捐赠给内蒙古博物馆,供后辈们研究。1979年姚喆不幸逝世。为了却姚喆生前愿望,1981年1月姚喆夫人张秀英女士从武汉来到内蒙古,把9本日记手稿捐赠给内蒙古博物馆。

  姚喆,湖南邵阳人,1925年投入家乡的农民运动,1928年参加著名的平江起义,同年成为红军战士,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120师358旅参谋长。1938年,根据党中央指示,与358旅政委李井泉率领120师357旅部分官兵挺进大青山,姚喆担任大青山支队参谋长、大青山骑兵支队司令员等职,屡立战功。1945年,任绥蒙军区司令员,负责指挥晋绥地区的战斗。抗美援朝时期,率领志愿军第13兵团开赴朝鲜战场,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步校校长、武汉军区副司令员。

  日记记载的时间是1941年4月6日到1952年5月12日,钢笔书写,约12万字。内容大多是部队起止地点、行程、战况及工作记录,每篇日记都有年月日、时间、气候及驻、行军情况,内容两至三行,如:“1942年4月12日2时28分、天晴、行军。本日在原地休息,下午五时由岛宝开往高台大弯子,到达阿土沟宿营,行程约四十里。”详细记录了我军行军路线及行程。

  姚喆是战场骁勇的战将,经历指挥了数次战役,日记中多处出现缴敌记载:“1948年1月16日12时6分、天晴行军。本日接晚行军到长滩,十时敌消灭即在长滩宿营,行程约八十里,缴获物资较多。”从1938年创建大青山抗日根据地,一直到全国解放,姚喆战斗生活在内蒙古地区,日记是作者这一时期戎马生涯的缩影。姚喆日记,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三个历史时期,是孕育成长在战争中的战斗日记,是研究内蒙古武装斗争史的珍贵资料。1997年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确认为一级革命文物。

  绥远抗战中的战利品—日本战刀,1把。钢质。刀柄长26厘米,刀身长72厘米。弯形。刃锋利尖亮。刀鞘用黄铜包锲。1936年缴获。“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加紧对内蒙古地区的侵略。从1936年8月至11日,伪西北防共自治军与伪蒙古军等,在日军机炮掩护下,多次进攻绥远红格尔图。当地守军国民党傅作义部与晋绥骑兵步骑协同,击溃日伪军大规模进攻,并收复伪蒙古军占领的百灵庙,取得绥远抗战的胜利。此次战役缴获敌人大量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当时担任“国民党绥北防守总”副指挥官的孙兰峰亲自指挥了这场战斗。这把日本战刀就是孙部缴获的战利品。孙兰峰一直把它保留在身边,后捐献给内蒙古博物院。

  贾力更烈士使用的货郎担:干货筐,木质,直径45厘米,高26厘米,底漏;货郎鼓,鼓面皮质,直径7厘米,残破,柄长28厘米;木箱:长79厘米,宽36厘米,高46厘米;扁担长209厘米,宽5.3厘米,抵肩处皮毛包裹;盖帘为麦秸编织,残破;垫架2件,长36厘米,宽26厘米,木质上用麻绳缠绕。

  货郎担是贾力更烈士从事地下活动时使用的。贾力更,原名康富成,土默特旗人,蒙古族。1907年生。少年时就读于土默特高等小学。1924年考入北京蒙藏学校。因接触革命思想,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初,中国共产党选送他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亲聆毛泽东的教诲。结业后返回家乡,组织农民运动。1929年赴蒙古人民共和国学习。1937年8月回国即投入抗日地下斗争。他肩挑货郎担,以卖货为掩护,深入敌占区搜集情报,并炸毁日电灯公司与军火库。……1941年3月奉调延安工作学习,途中遭到日军阻击。为掩护同行的青年英勇牺牲。这副货郎担,经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确认为一级近现代文物。

  吉雅泰,内蒙古土默特旗蒙古族,于1925年在北京蒙藏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内蒙古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也是第一位少数民族大使。他不仅是一位投身于民族解放运动的革命家,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宣传者。由他创作的剧本《新花木兰从军》,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1988年,吉雅泰同志受党组织的派遣,第二次奔赴蒙古人民共和国。他的主要任务是在华侨中做政治领导工作,并任华侨剧团的导演。当时国内战争残酷激烈,吉雅泰同志身处异地,时刻关心着祖国的命运。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宣传马列主义,激发广大华侨的抗日情绪,他自编自导了歌剧《新花木兰从军》。全剧共分四幕:第一幕,花木兰从军别家;第二幕,女英雄救主;第三幕,为统一大义交友;第四幕,女英雄青史名表。从现存的剧本可以看出,吉雅泰同志创作时严谨的态度。剧本用词讲究,字斟句酌,文笔流畅,情节起伏跌宕,成功地塑造了英勇抗敌性格鲜明的女性。用花木兰的形象,号召广大爱国华侨关心、支持祖国的抗战斗争,以戏剧作为抗战的武器。

  该剧上演后受到当地华侨和蒙古同胞的欢迎。此后他又先后编导了《芦沟桥》等十几个剧本。

  现展于内蒙古博物院的《新花木兰从军》的台本是吉雅泰同志1958年时捐赠的。岁月流逝,已经历50余年的台本,纸张已变黄,但字迹刚劲秀丽、严肃工整,载满了峥嵘岁月留下的斑斓史迹,不失为一份珍贵的革命文物。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