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北京军事博物馆

  “赤日炎炎似火烧,打伞排队真心焦。游人心内如汤煮,武器展览在前招。”游玩故宫之后,我们中午稍事休整,下午便来到了中国军事博物馆。博物馆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像一条长龙,望不到头。那天气温高达35摄氏度,没有一丝风,太阳一点也不留情,毒辣辣地照着我们,我们尽管打起伞来遮阳,可也止不住大汗淋漓,但也真是应了开头的那句打油诗啊!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进入了军事博物馆。军博大楼还在装修,陈列的武器都被搬到了院子里。院子并不大,所以展出的武器并不多。但我还是兴致勃勃地一件件仔细观看着,脑海中浮现它们的英雄历史,我仔细观察,发现这些武器不是苏联的就是美国的;不是日本的就是加拿大的……全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缴获来的。我们的人民军队“真是没有枪,没有炮,敌人为我们造啊!”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军事技术非常落后,我们的军队也非常勇敢,非常顽强。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大名鼎鼎的“谢尔曼”坦克了。据史料上记载,它曾经在欧洲战场被德国“虎”式坦克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后来经过英国人的改装,摇身一变,变成了一只小巧的“荧火虫”。改装后的它一上战场,“虎”就完蛋了。以前七八辆“谢尔曼”斗不过一辆“虎”,现在反过来了,五辆“虎”式坦克还斗过一辆“荧火虫”。在二次世界大战的一次战役中,由“谢尔曼”改装的“荧火虫”只用了六发炮弹,就干掉了五辆“虎”式坦克。“谢尔曼”作为它的前身,我觉得它也很棒。

  今年夏天北京天气实在太热,我们只好参观一圈后,到军博对面的麦当劳店里喝冷饮去了。看了军展,我对武器装备有了更具体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强国必先强军的道理!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