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团参观台湾义勇队共忆台胞抗战峥嵘岁月

  7月14日,采访团一行乘车穿过金华繁华的都市商业圈,在一处幽静的院落——酒坊巷84号停下,眼前这座白墙黛瓦的馆室就是台湾义勇队纪念馆,上个世纪30年代,由台湾同胞组成,直接参加祖国抗战的数量最多、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支抗日队伍——台湾义勇队就是在此成立。

  忆往昔,台胞抗战峥嵘岁月

  “这位就是著名台籍抗日将领李友邦,他是义勇队创始人。”台湾义勇队纪念馆馆长胡福云首先向大家介绍了院落里李友邦将军的铜像,随后将话题引入展馆内,通过一幅幅图片、一卷卷文书、一件件物什向我们展现义勇队的峥嵘岁月。1939年2月22日,台湾义勇队在金华酒坊巷18号(现84号)成立,这支义勇队主要由家乡被日军占领、无家可归的台胞组成,在这个窄小院落的方寸之间,台湾义勇队及台湾少年团通过对敌政治斗争、抗日宣传、医疗救护、报国生产等工作,为祖国抗日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说起那段岁月,年纪较大的老一辈金华人都有印象,尤其是当年声名在外的‘台湾医生’,大家看这幅照片,拍的就是当时这座小院的正门,门口停着一排面包车,都是过来看病寻医的。”胡福云介绍说,当时由于义勇队医疗人员多,李友邦就将酒坊巷84号改成了医疗所,医治伤病军民。义勇队队员们既是治病救人的医生,又是对敌政治工作的义勇军,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台湾医生”。直到现在,还有曾接受过义勇队救治的老人专门过来,和工作人员一起分享当年有关台湾医生和义勇队的点点滴滴……

  1942年5月,金华沦陷,台湾义勇队南撤至福建龙岩,当时,义勇队的队伍已由最初的20多人发展壮大到了300多人。抗战胜利台湾光复后,义勇队分批从厦门回到台湾。1946年2月,“台湾义勇队”遭台湾当局解散。

  看今朝,两岸共忆抗战精神

  然而历史的记忆并不会被湮没于旧纸堆,为了铭记历史,在台湾同胞的强烈要求下,金华市政府于2006年4月,在台湾义勇队成立的旧址上,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建立了“台湾义勇队纪念馆”,这是国内唯一一座见证台湾同胞参与祖国抗战的主题纪念馆。马英九为该馆题写馆名,此外还有汪道涵题词“台湾义勇队在金华”,连战题词“同源同祖同文,连山连水连心”等。这一处旧址,俨然一座见证台胞抗战、两岸合作的丰碑。

  在纪念馆担任解说7年的蒋慧兰老人今年69岁,在她的记忆中,每年清明前后,台湾义勇队队员、台湾少年团主任指导员的黄一中先生都会携家眷前来,在这里唱起少年团团歌,缅怀着李友邦将军。“前几年老先生身体不适,还是坐轮椅过来的。”馆内有当年台湾少年团的历史图片,有一张还被选入“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作为台湾抗日运动的见证。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如今都已步入耄耋之年,但依然其心不改,其心不悔。

  “这是两岸共同的抗战记忆,时刻警示后人铭记历史,不忘先人。”胡福云认为,记载那一段岁月的老照片可能会随着老一辈人的逝去而褪去些许鲜活,但义勇队员身上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却是历久弥新,永不褪色。据介绍,纪念馆每年接待的参观者中不乏来自美国、日本、德国的客人。尤其是2007年成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后,经常有当地和台湾的学校组织学生前来参观。如今两岸发展业已步入新的篇章,在抗战胜利70周年来临之际,共同回顾当年的斗争历程和民族血泪,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两岸的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并将这种骨血记忆和爱国情怀传承下去,是非常有必要的。”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