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崧泽遗址发掘成果展在崧泽遗址博物馆开幕

  8月10日下午,由上海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和河南大学共同主办的“再叩崧泽之门——崧泽遗址2014年度发掘成果展”在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开幕,上海市文物局副局长褚晓波,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河南大学副校长张宝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长张岚等出席了开幕式,以总结和展示此次考古发掘成果,并向观众讲述崧泽和上海源远流长的历史故事。展览将从2015年8月10日持续至10月31日。

  展览将此次考古发掘成果中精选的100余件出土文物按照所属时期的时间顺序进行陈列,囊括了崧泽文化时期、良渚文化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和唐宋时期等不同历史阶段的典型器物。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人员戎静侃介绍,此次展览共展出107件器具,年代跨度达400年,时间最晚可以延续到明清时代。其中本次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铜矛和铜锸是较为少见的器具,铜矛是冷兵器时代重要的武器之一,而铜锸则是一种农具。此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一定数量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矛、青铜钺、青铜削等兵器、农具和小型工具,丰富了上海地区先秦时期青铜器的种类,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在崧泽文化时期中,出土的“刻划纹圈足陶壶”最具有代表性,陶器上的弧三角形装饰为崧泽文化的典型纹饰。泥质灰陶材质,侈口,折肩,腹斜收,圈足外撇。肩腹部刻划四圈弧三角花纹,间以弦纹隔断。

  崧泽遗址被发现于1957年,地处上海市青浦区赵巷镇崧泽村,其历史可上溯至距今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是上海地区最早的人类居住地之一。考古学家曾在这里发现过“上海第一人”、“上海第一井”、“上海第一稻”等重要遗迹。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上海博物馆联合河南大学对工程所涉崧泽遗址保护范围区域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了很多从崧泽文化到明清时期的遗迹,并首次在崧泽遗址发现了良渚文化先民的生活印记,具有重要的发现意义和研究价值。

  此次展览旨在使观众不仅对于崧泽遗址和上海历史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同时通过大量的实物和相关图片资料使观众了解这些文物背后的考古历程,激发大众对考古学的热情以及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及传承意识。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