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博物馆举办馆藏精品系列展——南宋《蚕织图》

      7月30日,馆藏精品“每月一星”系列展览之七十一——南宋《蚕织图》特展开幕式在黑龙江省博物馆举行。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十大镇馆之宝——南宋《蚕织图》描绘了我国古代种桑、养蚕、织布等与蚕织相关的劳作过程。全长1100厘米,画心横27.5厘米、纵518厘米,跋纵460厘米。画首钤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御书房鉴藏宝”、画尾钤有“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蕉林梁氏书画之印”。画作场景宏大,以中国农历的24节气为单元,共绘有24幅小图。描绘的是南宋初年浙东一带蚕织户由“腊月浴蚕”开始到“织锦下机”为止共24段,无题诗,每段画面下配有宋高宗的吴皇后用小楷题写的说明文字。

 

      《蚕织图》长卷,所绘的74个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翁媪长幼,皆服宋服。在23名男子的图像中,只一人头戴东坡巾,其余绝大部分头上裹着低矮的黑色头巾(幞头),身着白色交领或圆领短上衣,下穿白裤,束腰带。这些是《宋史?舆服志》记载宋代服制庶民的幞头(规定尺寸)和衣着的颜色。中青年和老年妇女,除“谢神供经”中有一披粉帛者外,其余服饰花色多种多样。有的内着长衫,外罩交领长袄,有的着交领短上衣,有的着素长裙,有的束腰。五名少女的衣着也不一样,但多是窄长袖,劳动时将袖挽至手腕。少年儿童一律穿裤,束腰带,短上衣。除妇女外,大都光脚。妇女头顶挽发髻,少女梳双丫髻,少年童儿梳双丫角者二个,披发者一个,除“谢神”的一翁一妇外,均是庶民百姓。

 

      长卷中所绘的养蚕器具如箱、笼、斧;纺织用具如机、纤子等,无不忠实于原物,皆精雕细刻,屋瓦、梁柱、斗拱、结构比例科学合理。“生缫”和“挽花”等图绘出了当时已经使用的脚踏缫车和提花机,使人们能够更形象地了解当时纺织的发展面貌,为研究农业特别是纺织工具留下了珍贵资料。《蚕织图》经历了南宋和清代的两次创作高峰,从民间的耕织画发展成为一种宫廷的绘画题材,也从一种科普性的画册,演变成了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风景画。同时,蚕织图所展现出来的自然风光、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场景,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田园理想的一种映射。《蚕织图》是我国古代为劝课农桑,采用绘图的形式详实记录蚕织的系列图谱。由于其形象生动、细腻传神地描绘了劳动者蚕织的场景和详细的生产过程,而起到了普及农业生产知识、推广织作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使其本身也成为极其珍贵的艺术瑰宝,传世之作。

 

      散落民间后,1947年大庆市民冯义信购得,1983年他将此画捐献给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1983年7月,经故宫博物院著名书画鉴定专家鉴定,称“此卷为一级文物,视国宝而无愧,垂青史而不逊矣”。这件描绘八百年前蚕织的图卷,对于研究我国蚕织技术史,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