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惟一元代《西厢记》手抄本残页将在新疆博物馆展出

元代著名杂剧《西厢记》手抄本残页,7月20日将在新疆博物馆展出。据介绍,这张出土于且末县的《西厢记》手抄本残页,是迄今发现的惟一一种由元代人手抄的《西厢记》,也是《西厢记》手抄本中年代较早的出土实物。

这片长21.8厘米、宽27厘米的手抄本残页,写的是《西厢记》故事中的一段。-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元代著名杂剧《西厢记》手抄本残页,7月20日将在新疆博物馆展出。据介绍,这张出土于且末县的《西厢记》手抄本残页,是迄今发现的惟一一种由元代人手抄的《西厢记》,也是《西厢记》手抄本中年代较早的出土实物。

 

  这场展出名为《舞动生命乐扬心声——新疆古代舞乐艺术的记忆》,专题展出丝绸之路沿线及流散国外的107件/组反映新疆古代舞乐文化的精品文物。

 

  手抄本残页讲述了什么故事?

 

  据新疆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将展出的《西厢记》手抄本残页,长21.8厘米,宽27厘米,残页是1986年一个牧民在且末县塔提让乡“苏伯斯坎”古遗址中无意发现,同时发现的文书共有27件,包括书信、呈状、名录、布告等。由于这批文书两件有明确的纪年,即“至元二十年十二月”(1283年)、“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相关专家据此推测《西厢记》手抄本残页等文书的年代在“至元二十年”(1282年)前后,距今近800年,是古本董解元《西厢记》中《仙吕调·赏花时》的抄本。

 

  据对该手抄本进行过研究的新疆民委民族宗教政策研究所研究人员哈米提·阿哈甫介绍,这片手抄本残页内容,从“倚定门儿手托腮”开始,至“等夫人烧罢夜香归来”结束,反映的是唐代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董解元的《西厢记》中讲到,唐代贞元年间书生张(珙),在普救寺邂逅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并产生爱情。当时,河桥守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欲强索莺莺为妻,崔夫人当众许愿:有退得贼兵者莺莺许之。张珙致函好友白马将军杜确发兵解围,然崔夫人嫌张珙贫寒而赖婚,张珙相思成疾,莺莺在侍婢红娘撮合下,夜奔西厢探慰张珙。事情被崔夫人发现,不得已将莺莺许配给张珙,但又借口不招白衣女婿,逼迫张珙上京赶考,而张珙最终考中状元,与莺莺团圆。

 

  “故事从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张,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哈米提·阿哈甫说。

 

  《西厢记》为何会流传到且末?

 

  据了解,“苏伯斯坎”遗址位于元代塔里木东端的交通要道塔提让古城上,该古城是沟通元廷和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以及伊利汗国的重要驿站。《西厢记》手抄本残页为什么会流传到这里?

 

  据哈米提·阿哈甫分析,从《西厢记》手抄本残页的年代来看,它应该是在“苏伯斯坎”驿站建立前一两年流传到这里。因此,它应该是这个驿站首批出关的军士遗留下来的。

 

  据他分析,当时的“苏伯斯坎”驿站军士均来自遥远的延安府延长、肤施等县,从军士们写的家书来看,由于廷安府距离西域有几千里,戍守在这里的中原军士精神都很空虚寂寞,他们除了将思乡之情寄给亲人外,只好以阅读《西厢记》这样的文学作品排遣寂寞。

 

  “董西厢”从成书到流传用了80年

 

  研究人员结合这部手抄本残页的传播广度和深度还分析,元代时期,西域和中原曾在文化交流上来往密切。

 

  研究人员分析,董解元大概成名于金章宗在位期间(1190-1208),从他当时成书到流传的时间仅仅为80年左右。

 

  “在当时没有复印机和电脑网络的时代里,依靠手抄能传到塔里木盆地这样一个遥远的地方,并能成为戍卒们熟悉的作品,这在当时是很难想象的。”哈米提·阿哈甫分析说,这也充分说明,元代时期西域和中原在文化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据了解,董解元是金代诸宫调作家,他的名字和生平不详,解元是金元时期对读书人的敬称,他的这部《西厢记》中《仙吕调·赏花时》是在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所写的传奇小说《莺莺传》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所以,后人又将其称为“董西厢”。

 

  “董西厢”曾影响“王西厢”

 

  据史料记载,唐代元稹著有《莺莺传》,后董解元著有《西厢记诸宫调》,再后来元代王实甫参考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写了《西厢记》,故有“董西厢”、“王西厢”之分。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以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为基础,并从李绅莺莺歌、宋代赵令畴“商调蝶恋花”鼓子词等作品中汲取营养而写成。因说唱时用弦乐器琵琶和筝伴奏,故又称《弦索西厢》或《西厢弹词》,通称“董西厢”。

 

  “董西厢”的出现,直接影响了王实甫《西厢记》杂剧的产生。这两部作品文学样式不同,语言风格各异,各有所长,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表现同一题材的双璧。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