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历史文物 感受中华文化

 柳叶剑、兽面纹铜戈、平肩圆刃钺、牛鼠纹铜矛、鸟纹戟……第一堂课主题是“军事与战争”。四川博物院教育推广部主任钟玲老师,从每件兵器的形状、颜色、质地,讲到它们彼此之间的区别。孩子们认真听着,直呼兵器看上去“好重”。钟老师笑着说,看来大家都学得很仔细,“就是因为它重,所以随着社会的进步,它就消失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剑、戈、钺、矛、戟……暑假伊始,昨日,四川博物院学术报告厅,近30名孩子在川博院教育推广部主任钟玲老师带领下,近距离地接触了青铜时代的珍贵文物,了解了青铜器具的作用,认识了兵器上的美丽纹饰,并动手制作了属于自己的兽面纹面具。这是四川博物院推出的“穿越到古代”系列学习活动的第一堂课,由志愿者老师带领孩子们认识川博院文物与中国历史文化。一段充满艺术与文化、欢乐和创意的美好时光由此启程。

 

  认识青铜兵器 孩子们直呼“好重”

 

  柳叶剑、兽面纹铜戈、平肩圆刃钺、牛鼠纹铜矛、鸟纹戟……第一堂课主题是“军事与战争”。四川博物院教育推广部主任钟玲老师,从每件兵器的形状、颜色、质地,讲到它们彼此之间的区别。孩子们认真听着,直呼兵器看上去“好重”。钟老师笑着说,看来大家都学得很仔细,“就是因为它重,所以随着社会的进步,它就消失了。”

 

  钟老师告诉孩子们,青铜在古代是非常贵重的金属,只有贵族或宫廷里的人才能使用。古人用青铜制造生活、军事、祭祀用器皿。她特别让大家注意观察每件兵器上的纹饰,那体现了商周时期科技与艺术的最高成就,不仅漂亮而且实用,是古人别具匠心的设计。最突出的纹饰是虎、鸟、兽等,几乎都以浮雕形式装饰在兵器的剑脊、剑柄上。

 

  看着小朋友们聚在一起专注聆听的神情,钟老师鼓励孩子们在以后的参观学习中学会观察和认知,不要只停留在展物的表象,要不停地发问、思考,探索其结果,这样学习和体验才会更加丰富。

 

  制作兽面纹面具 动手动脑最好玩

 

  书本上那些显得生硬的历史、枯燥的文字,在博物院文物散发的历史氛围中,竟然变得栩栩如生。怎样将博物馆与艺术教育推广进入童年生活,培养儿童的人文素养和艺术情怀,志愿者老师有自己独特的方式。

 

  除了讲解,钟老师还让孩子们通过玩拼图的方式,加深对青铜兵器上纹饰的认识。两组孩子在台上展开比拼,台下孩子则认真识别卷云纹、虎斑纹、鸟纹,展开想象的翅膀。比赛结果并不重要,钟老师希望孩子们心中都能有自己最喜欢的纹饰。于是,她向每个孩子发放了兽纹面具,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今年10岁的阎思源酷爱军事,对于老师讲的每件兵器,他都很好奇。“在电视上没怎么见过,古代兵器很漂亮。”阎思源最喜欢戈,因为他觉得戈可以直接刺穿铠甲,有一种沉甸甸的气魄。对于手上的兽面纹面具,阎思源涂上了形态各异的卷云纹,还向成都晚报记者现学现卖起历史知识:“古代的纹饰主要是艺术和身份的代表,还有就是鼓舞斗志,我现在主要是画着好玩,实用就行。”

 

  孩子的问题没个完 “穿越”还将继续

 

  因为首先深入学习了文物背后的故事,当孩子们走进青铜馆,面对一件件静置的青铜兵器,大家活跃的思维就不停碰撞着,连连提出疑问和想法。“好像棋盘格”“可能是战场上记录杀敌数量的”……面对巴蜀青铜兵器中出现最早、流行范围最广、流行时间最长的兵器铜戈上面的横竖条纹,孩子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为什么这两个环一大一小?”“有的剑有格,有的怎么没有?”面对孩子们不停地发问,钟老师很是高兴,“这些至今都还是个谜,希望大家能通过不停地学习和探索,为我们揭开这些谜底。”

 

  带着兴奋和一颗探秘的心,昨日,孩子们结束了体验之旅,但探索之旅才刚刚开始。记者了解到,这次“穿越到古代”体验中华文化之旅共有8节课,以川博院藏文物如汉代陶石、青铜、陶瓷、张大千书画、工艺美术等题材作为主题,搭配导览参观、DIY动手做等活动,带领儿童体验文物艺术品的美感、文雅与趣味,感受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